般。 报纸给了许多才子展览才华的舞台。 总之,有这样的活字招牌在前。待到出版署正式成立,开始收文稿的时候,根本不愁没有诗文可以刊登,只愁诗文太多。 而曜初这两年收诗文,也优先收取各公主府诗会的佳作。 她如此行事,谁也说不出一个‘不’字来。因这出版署跟城建署一般,从不归属六部。而这报纸的起源,原本也是姜侯的一次诗会,突如其来的意动而已。 这出版署就像是安定公主的幕府一样,从头到尾都是她自己选人自己忙活,甚至是自己出钱。 帝后再疼爱女儿,在这件事上,也没有勒令户部出钱——辛侍中可以作证。 说来他原本是担心过此事的,害怕帝后因偏爱公主,就像国家修书修史一样,给公主出钱,让她办什么报纸。 后来听说人家公主出自己的私房钱,辛侍中整个人都明媚了。 甚至还幻想过,若是弘文馆修书的时候,也不走国库就好了。 不过哪怕是财迷如辛侍中,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从起建到出资,都是安定公主府的官吏自己搞定的——那这出版署的报纸之上,诗文如何选,也自然由安定公主来定。 以至于如今京中若是有诗会,长乐公主、城阳公主等公主府邸举办的诗会,倒是比宰相名门之家举办的诗会,更引得举子们热情参与。 毕竟,上报纸的机会比较大嘛。 这不叫势利,这叫……现实。 * 姜沃看过此次刊登的诗文,然后对着师父和崔朝举起了这份报纸,笑道:“曜初这孩子也太聪明了。这报纸上,一半是名,一半是利。” 名,是传于天下的诗名。 利,是京外了解京中朝堂大事的便利! 与姜沃最开始的诗刊特辑不同,如今城建署的报纸上,一半是诗文,另一半,是‘京中要闻杂事’。 对,只是些不详述首末的大事记,绝没有什么要事机密之事。 这报纸上所写的事条,在长安城中都不是什么秘密,只是一些很大路边的朝事。 别说能够上常朝的五品以上官员,哪怕一月只上两次朝的九品官员、各署衙胥吏,都不用通过报纸知道这些事儿—— 譬如:帝后为太子选定太子妃,乃左金吾卫将军裴居道之女。 再比如‘年节下诸蕃君长入朝’;‘天后于春分行亲蚕礼’‘今岁端午将行文武百官大射之比’;‘距京城五百里内,诸王公大臣不得买置牧地。’等事条。 以上这些事条,只要在京城做官的人,甚至不是官员,商户乃至消息灵通些的百姓,也能知道。 因而报纸虽然在京中也有发售,也有许多人争相抄录收藏(毕竟蜡印原版还是少而珍贵),但他们基本只抄一半。 很多官员甚至都觉得很是可惜:如今能上报纸的诗文,可以说是一字千金,甚至因诗文见于报上,而一夜成名的才子都不少。 这么珍贵的报纸版面,安定公主为什么要匀出来一半,专门写这些大路边上的杂事呢? 他们也只能带点优越感的想:唉没办法,谁让京外的人,尤其是偏荒之州的人,难知京中事呢。 这报纸既要送往天下各州,有些京中大事录也好。正好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