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他的意思。 皇帝若想知道萧广逸在宁州的动向和消息,实在有太多途径。皇帝可以问宁州太守,可以派人打探。至少萧广逸在宁州的大致行动都能知道。若是想知道这些,何至于需要蔡嬷嬷来打探这么曲折。 所以皇帝之所以留着蔡嬷嬷,要蔡嬷嬷继续写信,是为了探究燕王,许婕妤与顾皇后之间有没有串联。另就是燕王妃与顾皇后之间是否有联系,又是充当了什么角色。 皇帝在对皇后失去信任之后,就格外疑神疑鬼。他已经不相信顾清沅嫁给萧广逸是单纯的少年心动,这些人和事如此凑巧,皇帝总觉得顾皇后一定在其中有什么安排和布局。 他一定要探个究竟才甘心。 萧广逸将回信的事情交给清沅。他们都知道这是个辩白的好机会——他们知道信那头是皇帝,可皇帝并不知道他们知道。 次日,清沅亲自指导徐木兰写回信。她口述,徐木兰执笔。她淡定自若,徐木兰如履薄冰。 徐木兰不是全没脑子的那种人,否则当初她也不会被顾皇后选中了。她听说了最近太子妃更迭,顾皇后半隐的消息,听议论也知道大事不妙。 徐木兰就在心中祈祷过,蔡嬷嬷和她通信的事情千万不能让皇帝知道。但眼前她的祈祷似乎落空了。蔡嬷嬷的信那头是谁?总不该还是顾皇后。 徐木兰不敢细想,一想就好像一脚踏上不归路。但她反抗燕王妃更不可能。 信那头的庞然大物暂时还杀不死她。近在眼前的燕王妃可是把住了她的命门。只要一句话就能毁了她,还能不留痕迹,还不惹人怀疑。 燕王妃一看向她,徐木兰就只能拿起笔。 回信是用徐木兰的口吻写的。信写的不长,先报了平安,并问蔡嬷嬷两仪宫的情形,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之后又向蔡嬷嬷汇报了燕王夫妇的一些琐事。说燕王依然十分宠爱王妃,王府都交给王妃打理。 最后徐木兰问蔡嬷嬷,宫中有什么打算,尤其是顾皇后,还需不需要给顾皇后搜集王妃和燕王的琐事。 这封信皇帝一收到,终于对燕王夫妇放心许多——这一来一回的通信和内容,就证明了这些宫女是顾皇后安插了监视燕王夫妇的。燕王夫妇逃过一劫,顾皇后的罪状又添加一笔。 第134章 这封信之后,蔡嬷嬷和徐木兰恢复了通信。也许皇帝觉得突然断掉蔡嬷嬷这条线太过突兀,也许他觉得留着这条暗线有用。总之,蔡嬷嬷还是会写信来,只是没有一开始那么频繁。 徐木兰依然心惊胆战在燕王妃监视下,给蔡嬷嬷回信。 偏偏信中还全是霁月光风。蔡嬷嬷说去了安平公主那里比原来清闲许多,徐木兰就说十分羡慕,燕王妃这边一直忙着修整翻新,每日十分繁忙。 清沅这边确实繁忙。她不断修整改造王府。一座院子一座院子改过去,既要简洁大方,还要仔细银钱,她不着急,慢慢弄。反正她现在还没怀孕,还没有孩子绊住,她有很多时间和精力。 另外现在几个大掌柜也都和清沅回话。清沅每天一睁眼都是事情。下人,钱粮,王府。她就想着要建一道厚厚的保障,将仓廪都充实,银钱流通,宁州的基础打牢。这是为她自己,也是为萧广逸。这每天下的功夫,做的事情,虽然都不起眼,但她如今抓紧时间,把这一切都做好了,燕王府在宁州的人望才能慢慢建筑起来,到时候萧广逸才能一呼百应。 萧广逸之前和她说的,宁州与京中的种种差距,她在宁州住得越久,也就越来越明白了。 最能切身感受的,就是气候。 春天时候时不时风沙,下雨很少。偶尔一下大雨,天地间像起泥雾一样,灰黄一片。街道上一片泥泞。 春天一走,初夏天就很热。清沅问过本地人,知道每年夏天说不准,有的年份能热死人。附近并没有避暑的胜地。就算有,如今他们也没功夫去。冰块还得省着点用,宁州储冰的冰库不多,远不如京城习以为常。 至于秋冬,清沅还没真正经历,但已经能想到。秋风一过,这里该有多干燥。 水土不同,人也不同。 在京城,人活得精细,讲究。即使寻常人家,衣食住行也都有些说法,吃,时令好物一年总得吃上几次,客人来了,要有茶有酒,才不算跌份,若是茶具碗碟都是成套的好瓷器,那就更得体了。穿,旧衣可以改新衣穿,但最怕样式赶不上趟,逢上换季,手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