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著书升官不是我捏造的,历史有迹可循。明朝名臣陈敬宗任庶吉士时,参与《永乐大典》的修订,书成后授官刑部主事。男主第一步就是走这么一条路,我觉得这是最稳妥的。 第31章 崭露头角 一个月后,翰林院接到了编修辞书的旨意, 由翰林学士纪良和主持, 翰林院各官署从旁协助,务必在三年内完成辞书的编撰。 而与这道圣旨一同到的还有另外一道经由内阁发出的圣旨。晋升正七品翰林编修周维为从六品翰林修撰。 周维就是这次科举的探花, 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久官升一级, 也算得上是一件稀奇事了。但翰林院里的气氛却悄然的微妙了起来。 为什么? 因为状元未动, 探花先行了。 一些人看着孙思邦这个状元和周维这个探花的眼神都微妙了起来。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气氛表面看起来比较和谐,但暗地里是如何的刀光剑影就无人知道了。 而宁砚, 有了编撰辞书的任务后,光明正大的避开了这场无形中的争斗,踏踏实实的去准备著书了。 为了辞书的编撰, 纪良和专门腾出了一间屋子供参与的官员之用。屋子紧临着翰林院的藏书阁, 方便编撰辞书时翻越典籍。 在编撰工作开始之前,纪良和将所有参与的官员召集到了一起, 共同商议一些编撰事宜。 翰林院共计有二十六人参与辞书的编撰。屋内, 纪良和坐在主座上, 右手旁的桌子上放着茶盏还有几本书,最上面一本是《说文解字》,最下面的则是《尔雅》,中间的是一些其他的辞书。 编撰新的辞书, 借鉴是避免不了的。 其余人分坐在左右两旁, 四品到七品不等, 宁砚这个从七品的庶吉士自然就坐在了最末尾处。前面的人还有桌子, 桌子上还放的有茶, 到了宁砚这里就只剩下椅子一把了。 等所有人都到了后,纪良和才开口道:“辞书汇天下字,解天下字。内容之纷多,数以万计。编撰之前,首先要定的就是文字的序列问题,本官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第一个开口是一名翰林主事。 “大人,卑职认为可以沿用许慎《说文解字》之法,划分五百四十部,再根据如今大凉的文字在部首之下进行填充。前朝修订辞书之时,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这人话刚说完,就有人认同的附和起来:“下官也是如此想的。先人有采用过按意分类。但一字多意之时,就会产生重复的问题。按部划分的确是最好的办法。清晰明了,便于查检。” “下官认为按部分类是最好的方法。” 一番问询下来,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应该遵循《说文解字》所留之法。纪良和沉吟了一会儿,将视线放到了一直没说话的宁砚身上。 “宁砚,你怎么看?” 从刚才他就有意无意看宁砚,结果发现不论别人怎么说,他都一副气定神闲,温润淡然的样子。看似沉默寡言,却给他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 在一片瞩目之中,宁砚不慌不忙的从袖子里掏出了一沓纸然后起身走向纪良和,双手将纸递给了纪良和。 “大人请看这个。” 纪良和将纸展开,一眼看去,一个个的部首整整齐齐的被写在纸上,纪良和的眉头挑了一下。 “下官也认同众位大人的看法,《说文解字》所创的分部的方法是最合适用来编撰辞书的。”宁砚侃侃说到。 “但下官又认为,《说文解字》所用分部之法太过繁琐,九千余文字分为五百四十部,部首繁多,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检索文字的难度。” “这一个月我一直都在研究《说文解字》这本书,发现其中有很多部首没有必要单独被列出一部,完全可以被合并到一起。” “比如其中的‘旦’部,还比如其中的‘昍’部,这两部完全就可以归于‘日’部,而没有必要自成一部。像这样的情况,《说文解字》中有太多了。” “我在研究之余将《说文解字》的五百四十部进行重新整理,将之缩减为一百九十二部。编撰之时,可以用十二地支将一百九十二部分为十二卷,每卷十六部。这样下来,检索文字会更加方便。” 这就是宁砚这一个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