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之韦庶人最爱生事,却与太子妃韦氏毫无干系。哦,莫非因韦坚被执入狱,你由此忧心吗?” “父皇圣目如炽,儿臣正是因此忧心。” “唉,你有些多虑了。韦坚虽为太子妃之兄,他犯的事儿又非太子妃指使,你何必多心呢?且朝廷正在审理之中,韦坚有无罪过,终归要有凭证。” 李亨躬身拜道:“父皇,所谓瓜田李下,难以释疑。儿臣向为胆怯之人,深恐招惹麻烦。故切请贬斥韦氏,还请父皇为儿臣另择良人为盼。” 李隆基叹道:“你为储君,终有一日会即位,若如此心怯多虑,将来如何杀伐决断呢?韦氏虽家族枝蔓甚繁,她本身并无过错,若一旦弃之,朕于心不忍啊。” 李亨又跪倒叩首道:“父皇春秋鼎盛,可延千秋功业,此为玄元皇帝诏示,儿臣坚信不疑。儿臣能居太子之位,实属圣眷甚隆,请父皇今后万万不可再出此语。至于韦氏之事,儿臣心意已决,乞父皇垂怜。” 李隆基无奈地摇摇头,说道:“起来吧。韦氏的事儿,你自己瞧着办吧。念她终无过错,你若非要将她逐出东宫,须厚赠财货。” 李亨涕泣道:“父皇仁慈之心,实昭如日月,儿臣定将父皇的仁意,转述韦氏。” 李亨辞出之后,犹感到后背冷汗涔涔,然其心中却舒畅无比:将韦氏逐出东宫,就洗脱了与韦坚等人的干系,则眼前的大祸说什么也牵扯不到自己的身上。 因为,李亨已然明白父皇的真实态度。 经过十余天昼夜审讯,吉温与罗希奭终于将案结清。李林甫翻动案卷和所附伏辩,满意地说道:“旬日之间将此大案结清,堪称神速。好呀,我这就入宫向圣上禀报。” 李林甫入宫见到李隆基,即将所有案卷及伏辩奉上,李隆基看到案卷甚厚,惊讶地问道:“不过三个人的事儿,怎能有如此多的案卷?” 李林甫躬身禀道:“臣也是看了这些案卷,方悟陛下当初圣目如炬!臣当时以为,他们三人不过说些闲话,则稍加核实即可。不料案子愈加深入,愈发现此案非同小可。陛下所言确实,这的确为一桩图谋不轨的大案。” 李隆基也没耐烦看那些案卷,遂掩卷问道:“好吧,你就将此案的大致脉络说上一遍。” “陛下,此案还要从皇甫惟明与韦坚在景龙观说起。原来韦坚此前与回龙观观主相熟,此道士又善卜筮观相之事,据那道士交代,皇甫惟明向他问了自己面相及国运二事。” 李隆基闻言心中大怒,不禁骂道:“该死!” “那道士言道,皇甫惟明问询国运之时,曾旁敲侧击询问太子的大运如何。”李林甫如此说话,明显想将案情向太子李亨的身上引去。 “旁敲侧击?那就是并未直接问询了。这些摇唇鼓舌的骗钱之徒,如此模棱两可的话儿又如何当得了真?” 李林甫明白,罗希奭审讯道士之时,那道士绝口未提太子之名。吉温奉李林甫之令,让罗希奭在道士的伏辩中增加了太子的字样,其中写得甚为含糊,可谓语焉不详。李林甫现在向皇帝禀报,似无意间提及太子的言语,实为观察李隆基的态度。不料皇帝闻言后厉言斥责,李林甫由此见机,此后绝口不提太子之名。 李林甫由此想到,皇帝现在虽怠于理政,对诸般繁事不愿上心,然他毕竟为睿智之人,其思虑脉络清楚,逢事判断能择首要,实为不可轻松糊弄之人。他由是轻轻地掉转话头,继续说道:“其实皇甫惟明与韦坚相较,皇甫惟明武人本色,并无杂念,韦坚却有所思虑了。吉温愈深查,愈发现韦坚处心积虑,不经意已成就了一张巨大的网络。” “哦?可细言之。” “韦坚与李适之交往甚密,又自恃太子妃兄身份,竭力拉拢太子之友皇甫惟明、王忠嗣等人;其出身望族,朝中各级官员甚多,再加上李适之、韦坚深自交结同僚,此网已然成形。此次查出,朝中各级官吏有四十余人入此圈中,私下交往甚密。” 李隆基听到此处,方才大为警惕,就关切地问道:“其主要者为何人?” “禀陛下,韦坚之弟韦兰任将作少匠,韦芝为兵部员外郎、韦冰为鄠县令,其子韦谅为河南府户曹,另韦坚又与殿中侍御史郑钦说、监察御史豆卢友相友善;李适之素与兵部仓部员外郎郑章、监察御史杨惠私谊甚密。” 李隆基闭目静想,看来李适之三人未必有反意,然其私下结党已彰显无余。李隆基此前遇到这等事儿,向来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不将萌芽扼杀于出头之前,为日后的生乱就增添了变数。 李隆基睁开眼睛,说道:“李卿,就仿照前例,妥为处置吧。嗯,李适之既罢,谁来继之呢?朕的意思,想让陈希烈继任,你以为如何?” 陈希烈实与牛仙客行事风格相似,他若被授为左相,见了李林甫定会唯唯诺诺,此局面最为李林甫乐见,李林甫当即答道:“微臣奉旨。” “好吧,你速去办理吧。韦坚的刑部尚书一职暂由你兼知,皇甫惟明的河东节度使一职,就由王忠嗣兼知吧。朕欲面见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