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啊。”太兴帝用尽最后的力气,抬起胳膊,像个受尽委屈的孩子,找到了家长告状,他手指着王应,“他……他们逼我喝毒/药,弄死朕,谋朝……篡位。” 王敦和王应父子齐齐说道:“你胡说!” 太兴帝猛地开始像一条鲤鱼似的打摆子,连王导王悦都按不住,等御医赶来时,太兴帝气绝。 “我没有!真没有!”王应大声辩驳着,蓦地,他看到了御案上有个青瓷葫芦瓶,打开闻了闻味道,说道:“一股刺鼻的味道,定是某种毒物,皇上故意喝下此物,栽赃我们父子。 第162章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 变故来的太快了。 王导这只老狐狸,不准背着药箱的御医靠近,要手下把御医远远的送走,从此杳无音讯。 王应看着死在龙椅上的太兴帝,反复说“不是我,不是我”,说的王悦心烦,道:“闭嘴!现在不是追究皇帝是怎么死的时候,皇上可以被废,但不能死于我们琅琊王氏之手,一旦按上弑君之名,堂叔的勤王清君侧就只成为一句空话,实则弑君。所有支持我们的士族都会反对我们。” 士族勤王的基本规则就是不能弑君。这是士族的底线,因为一旦弑君,就表示琅琊王氏有取代司马氏,重新建立一个帝国的野心。 如果把权力比作一个胡饼,以前皇权巅峰时期,是皇帝掌握七成权力,把三分分给士族,因为皇帝需要士族帮忙治理国家,想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 可是到了魏晋时代,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特殊官职存在,导致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高官全部被士族垄断,权力的主体慢慢从皇帝过渡到士族门阀政治。 尤其是王导一手促成大晋在建康重生之后,大晋的权力分成结构是是皇帝顶多分到胡饼的十分之一,其余九块全部给王导拿去分给士族们了。 这些中原南渡来的士族们,排排坐,等着王导给他们分果果,你一个呀我一个,王导不会亏待每一个士族。 坐在王导这个“分果果”的位置,无论太兴帝是个蠢货还是明君,王导都不可能把权力让渡给皇帝,皇帝只能是傀儡,因为此消彼长,皇权增加,意味着士族的权力在减少,士族吃不饱,就会质疑王导的能力,王导若失去士族的拥护,他根本“导”不动这个帝国。 所以,偏安江南的大晋是士族门阀政治的顶峰时期,士族们都过的好,王导就是家族出了王敦这个“逆臣”,士族也依然支持王导,纷纷为他求情。 然而,如果琅琊王氏弑君,王导称帝,那么刚刚成立的帝国必然会把原本给了士族们的权力收回,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皇权要吃掉胡饼的十分之七,剩下十分之三由士族们瓜分。 同样一个胡饼,是十分之九多还是十分之三多? 士族们心里都有一笔明账,大家都希望皇帝是傀儡,士族们联手牵制皇权,而不是被一个强悍的皇帝来牵制士族。 对于士族而言,傀儡皇帝是世界上最好的皇帝——朝廷至今都有不少官员怀念白痴皇帝晋惠帝,一个完美的傀儡。 王应终于冷静下来了,“现在怎么办?这个皇帝太狡猾了,临死宁可自毁也要挑拨我们家族,还要我们背负弑君的恶名。” 千算万算,王敦万万没有料到太兴帝会走上自裁栽赃这条路,喃喃道:“没有人相信我们父子,无论我们如何解释,士族们都不会相信的,他们都会以为皇上是我们杀死的。” 关键时刻,还是老好人王导最先找到解决的方法,“首先,封锁消息,按照皇上的日常饮食习惯,送进来茶点和饭食,装作皇上还活着。” “把家里的大夫叫来,要他给皇帝看病,对外宣称皇上因偏信逆臣刘隗的谗言,误会了我们琅琊王氏,如今刘隗畏罪潜逃,跑到赵国投靠石勒,惊闻此事,皇上受不住打击病倒了,从即日开始不上朝,由太子临朝。” “天气热,把皇帝的遗体运到地窖里冰封起来,至少要撑到三个月之后才能‘驾崩’下葬,如此,我们琅琊王氏才能摆脱弑君的恶名。” 王导思虑周全,条理清晰,王敦王应父子知道自己闯祸了,不再多言,立刻下去按照王导的吩咐办事。 “王应。”王悦叫住堂弟,“把手上和盔甲上的血迹擦干净再出去。” 王应乖乖照做,王敦看着鲁莽的儿子,再看看淡定心细的王悦,暗暗摇头:我比不过我大哥,我儿子也比不过大哥的儿子。 王敦王应父子出去了,王导王悦父子相视一眼:心累啊! 王悦拿起案几上的已经空空如也的葫芦瓶,王导问儿子,“你怀疑是王应动的手?” 王悦把葫芦瓶放下,说道:“现在不是想这个问题的时候。” 王导看着龙椅上渐渐冷去的皇帝,“我怀疑皇上自己毒自己,然后故意夺剑,逼王应拔剑杀他,挑拨我和王敦,还让我们琅琊王氏背负弑君的罪名,从此失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