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股种棉花的风潮还在迅速南下,在徐州、扬州不少郡县都扎下根来了!如今青、徐、扬三州最好的生意之一就是种棉花,基本上是产多少就能卖多少。今年的棉花才收上去呢,棉花商人就来下来年棉花的定金了! 在这上面也是陈嫣开了个头,当年她最开始在收蚕丝等生意上用上了给定金的策略,大家不得已,也只能跟进,不然的话就绝对竞争不过她了。不过真的用上给定金的策略后,他们也渐渐体会到了这一招的好处。比如,定金在降低了生产者的风险之后,其实也降低了他们的风险,还让他们对来年的供应量有了更具体的预估。 另外,这也算是给生意制造了一个并不算低的资本门槛,出不起定金的商人,基本上就被拦在门槛外面了…而这对于事先已经占好位置的商人来说就很安逸了。 在这上面,人类也是逃不过‘真香定律’的。 后来,这种下定金的方式延续到了不少领域。而且现在的棉花供需就是典型的供不应求,为了收到更多的棉花,保证不会被别人抢走自己的‘供应商’,下定金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徐州、扬州这些地区,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整体来看是地广人稀,应该不存在人地矛盾。如果不考虑到越南方的地区发展程度越低这个问题,他们可以说是过的很舒服了,至少比中原地区的农夫过的舒服。 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徐州、扬州其实是地少人多的代表。 这是因为这些州看起来地盘非常大,然而实际上已经开发的地区很小!绝大多数人都聚居在极小的、已经开发的比较成熟的地区,这样看来,人均耕地就很有限了,特别是更南方的扬州,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之前做甘蔗种植园的时候,因为甘蔗利益的推动,北边的有钱人和南边一小部分土皇帝联手推了一波甘蔗园,开发了一批未开发的土地。土地开发之后就想办法弄人过来种甘蔗,一般都是奴隶和破产农民。 然而奴隶和破产农民始终是少数,这些人还在本地居民身上想办法。相比起背井离乡的中原地区百姓,雇佣本地百姓是既经济又容易进行的操作。 甘蔗种植园已经将这一波人口吸纳地差不多了…毕竟是公元前的西汉,人口规模就摆在那里,也不能要求太多了。 而现在又引入了棉花…这个时候大家发现,难受的不是没有赚钱的生意,而是明明有赚钱的生意,却偏偏缺人! 说实话,如果不是这个问题,棉花在南方的席卷之势会更加夺人眼球。 而对于南方的甘蔗种植园也好,棉花园也罢,朝廷都是支持的,甚至会帮助经营者们弄到更多的人过去种甘蔗、种棉花,这个过程中甚至有不少并不那么光明的手段,带有胁迫性质的南下早就不是新闻了! 朝廷之所以这样做,也不是为了帮商人,朝廷是为了帮自己——这几年加税严重,破产农户已经很不少了,有甘蔗种植园和棉花园这个泄洪区,吸纳破产农户,让他们有个去处,有一条路可走,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是有很大好处的。 而且甘蔗田、棉花田都是立足于土地的农业生产,每年产生的赋税也是一点儿不少地上交了的(这个时候的商税简直不值一提,国家不重视,收取的比例很低,农税占据了绝对的主力)。 开发南方的土地,这就等于是扩大税源啊!这对于朝廷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过去,中原地区开发南方的动力不足,就算是朝廷想要南方的生地变熟地,也不可能搞强买强卖。现在受利益驱使,商人、贵族们不少都自己花钱去开发南方了,国家自然是乐于配合着做点小工作的。 更何况也不白做,给自家的棉田、甘蔗田弄到了人,经营者也会投桃报李。朝廷本身能不能得到这份好处是说不定的,但对于经手的官吏来说,他们是吃饱了!说句不好听的,这样甚至动力更足! 另外,也说不清楚是好是坏的一个影响,奴隶贸易更繁盛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也算是必然选择。现在相比过去,奴隶市场暴涨!过去,有技能的工匠、长得漂亮的歌姬舞伎,都是奴隶市场上的抢手货,价钱也体现了他们的稀有程度。 现在,这些奴隶依旧相比别的奴隶价格遥遥领先。但普通的奴隶价格提升很快,过去这种普通奴隶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根本卖不上价。现在,若是价格不合适,奴隶贩子立刻就打包卖到南边的甘蔗园、棉花园。 对于南方的甘蔗园、棉花园,想要得到奴隶,根本不能只靠钱,他们得用糖和棉来交换。和奴隶一样,这也是现在最紧俏的商品,同样不能单单以钱来衡量。想要大批量地交易,光是钱是不够的。 奴隶贸易本身对于大汉的百姓来说,影响其实并不大。因为穷的要卖身的就是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