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国千娇

十国千娇 第414节


金盏又道:“我有一事相求,将来陛下若有心立太子时,可多考虑翃儿,你知道我的心么?”

    郭绍“嗯”了一声,先答应下来,因为一则金盏没把话说定,二则郭翃本来就是嫡长子,肯定最可能地考虑他为皇储……会少很多阻力。

    “绍哥儿,你再抱我一次罢。”金盏轻咬着朱唇,红着脸道。

    郭绍赶紧拥抱她,忽然之间,他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仿佛回到了第一次接触金盏的身体,当时抱金盏的后果很严重,那颤抖的心记忆非常深刻,紧张又虔诚……

    ……

    李处耘在宫中宴席上喝了些酒回来,本来脸色就红黑红黑的,人称“李关公”,喝了酒更红。他一回来便叫人泡了一壶茶,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不料他的族弟李良士又来了,在边上出谋划策。

    李处耘忽然之间很心烦,好不容易才忍下来没有骂出口!他娘的,你一个谋士,出的全是馊主意,见识还没老夫深,做什么谋士?!

    这谋士根本没用!唯一的用处不是策划谋略,最多就是查漏补缺,干些交待他的事……毕竟是同族,至少还比较能信任。

    李处耘心中隐隐有个长远的深虑,但却不知从何作手,也没能理清其中具体的关系……只是一种直觉,若坐视这样下去,以后他们这些军功勋贵以及后代,可能地位、说话分量都会越来越轻!

    要是没有大仗打(小打小闹根本不需要大将),一群武夫谋略见识又不如文官,说话能管用?恐怕真的只能坐享富贵,就这样声色犬马混日子了。

    但是从何布局?

    李处耘觉得自己需要一个谋士,真正有见识的、深谋远虑成竹在胸的人,而不是这些为了眼前一点蝇头小利、叽叽喳喳惹自己烦的滥竽充数之辈。

    第七百五十九章 一曲广陵散

    李处耘问开封府周围有什么名士,李良士便说王朴、魏仁浦、李谷等人,都是名士。

    可这些当了大官的,李处耘却无兴致。因为就算他们有见识,也不会和一个武将说掏心窝的话,站位不同、牵扯太多。

    李良士又引荐了几个名士。李处耘都只见了一面,便不再想见第二面。这些人或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或深谙琴棋书画……李处耘当年在关中时便喜结交名士,见得多了,谈几句就知道别人擅长什么。

    良士见主公都不满意,也很犯难,沉吟道:“主公所求之人,不读书者不行,经史通者,则明理;光是学识渊博恐怕也不成,得熟知官场战场,方明实;还得见多识广游览天下,方明道。有此资历者,若天资聪慧,必有所见。”

    李处耘听罢点点头,觉得这么些年来李良士说了不少,这番话却最让他赞同。

    不过还有一点要求,天下道理万千,那道理得正好是李处耘需要的才行,要与他的主张吻合……比如现在有人在李处耘面前说文官治国天下太平的好处,就算说出花儿来,李处耘能满意么?

    “咦?”良士恍然道,“我倒想起了一人。”

    因为他刚才提了诸多挺不易的要求,然后具体到一人,李处耘顿时有了兴致。不料良士又皱眉道:“不过……”

    李处耘脱口问道:“不过甚么?”

    良士沉声道:“不过此人做过叛将李筠的幕僚。”

    “哦……”李处耘回忆片刻,“你是说仲离?”

    李良士诧异道:“主公知道此人?”

    李处耘点头道:“略有耳闻。老夫虽从行伍,年少时却喜交士人,志向欲为儒将,只可惜……”他一本正经摸了一下大胡子,展开袍袖低头看自己五大三粗高大魁梧的身材。

    良士见他的动作,一不留神差点没笑出来。因为李处耘的外貌看起来确实像关公和张飞的合体,但他却说要做儒将……

    良士憋红了脸,瞪眼看着李处耘,良久才开口道:“那仲离什么来历尚不清楚,听说他曾隐居终南山,‘隐’出了些名声,后被李筠听到大名便请出山为幕僚,颇为倚重。此人饱读经史,又做过道士游历四方,多年在李筠麾下M.zZwtwx.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十国千娇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