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彦俦加入进攻采石的序列,此地至关重要,要打就得兵力充足。另下令庐州的虎贲军第四、第五、第六军,立刻向池州驰援。” 左攸提醒道:“高彦俦不会拖后腿?” 郭绍毫不犹豫道:“我早想明白了,如果觉得那帮完全不可靠,那么剑南军耗费军需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高彦俦和其副将侯茂,在蜀国之战中的表现,算不上高明,但绝不是草包。你们放心好了,采石之战他不会让我失望的。” 王朴这时也支持郭绍的说法:“高彦俦刚被朝廷重用,这次他正是立功奠定地位的机会,只要高彦俦不是昏庸之人,他应该抓住这种难得的机遇。” 既然主持“江南前营军府”的枢密使都支持郭绍的决定,军令就可以马上下达了。 郭绍又道:“给李处耘的信件中加一份附件,让他把在采石收集到的各种消息都写成奏报,报到中军军府来。” 因为长江中下游水面一向都是南唐国控制,江北要了解的南岸消息颇费周折,都是很久以前的情报,难以及时了解南唐国在江南的动静。不过李处耘在池州要派斥候细作可以直接从陆路,就更容易了。 王朴去吩咐人写军令,然后自己取印签名。郭绍转过身,在墙上的一副长窄的长江全图上细看,他用手指沿着标注池州的地方沿粗线条向右抚过(不少古人画图的习惯上南下北,自己坐的方向是北,面向南面;但郭绍画图仍旧上北下南),然后他拿着直尺去量大致路程。 第四百三十一章 当涂 十月中旬,郭绍闻讯李处耘攻占了铜陵(池州东北)。 情况有点复杂。池州附近江中有两块江心洲,叫凤仪、长乡,江心洲的存在大大缩短了横渡长江的距离,让李处耘搭建浮桥成为可能。但是此处江水较急、水面也并不狭窄,脆弱的浮桥没几天就破坏了。 剑南军高彦俦部还在江北,奉命正在乘船渡江,没赶上李处耘的主力。李处耘急着就进军铜陵,攻占了南唐军的驻地、水寨,缴获战船二百余艘……而此时高彦俦的人马还在池州没完全渡过长江。 李处耘一路势如破竹,武将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收不住,他占领铜陵后马不停蹄,继续北进芜湖。完全不顾湖口(鄱阳湖)方向的威胁和高彦俦的状况。 郭绍坐不住了,急忙传令将中军行辕搬迁至和州(马鞍山市采石矶对岸的和县),就近关注江南的战况。又派人催促庐州虎贲军一部,急行赶往池州。 下旬,芜湖南唐驻军空虚,大败。李处耘的陆军一万余众占领此地后,留驻少量兵马,继续窥欲采石渡口附近的当涂镇……郭绍得到奏报之时,李处耘已经向当涂进发。 ……和州府衙大堂内,郭绍能做的只有拿尺子不断丈量着各地之间的距离。 王朴在旁边说道:“李处耘比史彦超还冲得快……” 史彦超的表情十分尴尬,此时也没法揭李处耘的短。 郭绍有种踩刹车都刹不住的感受,芜湖到当涂不过数十里,就算现在派人去下令李处耘停止进攻也来不及,说不定现在李处耘已经到达了当涂……更何况郭绍压根不想制止李处耘,否则他早就该下令。 当涂镇就是兵书史册上老是提起的“姑孰”,书上总是提起的地方,就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重地,因为老是在这些地名发生战争,才会被多次提起。此地控额采石、江宁府上游,江南地区非常要紧的地方……打下这个城,采石渡口就是囊中之物。 只要占领此地,战火就直接烧向南唐国中枢江宁府,长江天险的阻挡作用就如同荡然无存。中央突破,非常快速的进攻路线;相比从上游逐城逐地推进,这条路就是捷径。李处耘贪功,郭绍同样心急。 南唐国这国防经营得实在有漏洞,郭绍也不愿意制止李处耘,否则将来重提此役,他可能会被质疑胆小怕事怠误战机。 但同时郭绍也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南唐国的实力仍旧很强,各地少说也有几十万兵力,这不是虚数。而李处耘几万人在其国境中部,四面都有威胁,他还在后援未到、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将战线拉了几百里长,孤军深入至南唐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