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次辗转迁移。从华北的北平,一直迁移到西南边陲的昆明才总算安定了下来。但妻子本身就虚弱的身体,随着一次次的迁移却是每况愈下。甚至在去年,差一点就永远的离开了自己。 如今大后方的条件虽然艰苦了一些,生活水准也随着物价的飞涨每况愈下。就连给妻子想弄点滋补品,都没有钱去买。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是安定下来了,不用在到处的迁移。如果来到东北,固然这里有治疗肺病的特效药,营养条件也好的多。 来到这里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妻子已经能下地走路,而且也原来持续不退的低烧总算消退了。甚至抗联专门给他妻子配备的那位中俄混血儿医生告诉他,如果持续治疗,他的妻子虽然不能说完全彻底的恢复,但是至少可以保证短时间之内不在犯病。而且如果恢复状况良好的情况之下,未必不能生育。 这是让他自抗战爆发以来,在艰难和困苦之中最高兴的事情,也是他之前不敢想象的事情。但尽管这样,他依旧很担心如果抗联失败了,再一次的长途迁移,还是会毁了妻子本就虚弱的身体。前车之鉴太多了,爱妻如命的他实在不敢冒任何的风险。 但是在参观与考察的时候,见到的那些美国进口的最新式科研设备和仪器,却又是让吴大猷先生异常心动。要知道这些最新式的科研设备和仪器,在国内的其他地方根本就见不到。别说在一路迁移的过程之中,大部分科研仪器基本丢光的现在的西南联大,就是在北平的时候,几家大学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么多的新式仪器和设备。 这些仪器和设备,眼下在国内的其他大学自己买不起。而现在几乎都要穷疯了的国民政府,也不会去花费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美元去给进口。眼下的国内,也就这么一家舍得下这么大的力气,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去搞这些仪器。 正是有了这些仪器,吴大猷才敢肯定,眼前这位年轻人说的那些,绝对不会是无的放矢。肯花这么大的代价,进口这么多的科研仪器,就一定有什么大的项目。让自己真的能学以致用,无疑对他包括周培源先生在内,又是极具诱惑力的。 相对于只放心不下学生的周培源先生,这位不像涉及到任何的政治和党派,只想专心教书和做学问的吴大猷先生,心中眼下的思绪要复杂的多。留下还是回去,对于他来说,这个决心都是很难下的。 他们一直没有答复,杨震也没有任何的催促,只是坐在那里,静静的看着二位先生。良久,这二位先生在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杨震的这个要求。但是二位先生答应的前提,与叶企孙和吴有训二位先生是一样的。 周培源先生是因为杨震答应了自己的两个条件,至于吴大猷先生,则还是研究和爱妻战胜了一切。毕竟抗联打败仗,丢光了本钱,那只是偶然性。但是爱妻在东北会有更好的医疗和疗养,自己能安心的做研究,不用整天为爱妻搞点营养品而发愁这才是必然性。 尽管不想涉及到政治与党派之争,但是对于还多少有些政治敏感性的吴大猷先生来说,他之所以留下来还有一点。他从这些身居高位,却是吃穿极为朴素。但是对建设和教育,却舍得下血本的人身上,看到了一种希望,一种对中国未来的希望。 强制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就连书本和校服,都是统一免费提供。这一点不仅仅在中国,就是全世界也绝无仅有。更别说无论穷富,所有的儿童每天免费提供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保证这些正在长身体,急需营养的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在全国其他的地方想都不敢想。 而他们这些手握大权,在关内有些省份就是土皇帝的人,却是衣着简朴。吃的也是极其简单,没有鸡鸭鱼肉,有的只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连家常菜都算不上,甚至可以说有些苛刻的饮食标准。单凭着这份魄力和坚持,他们就有成大事的希望。 这才是吴大猷答应留下来的根本原因,因为他在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希望。尽管他对于抗联这种在学校建立党委、党支部,团委、团支部,并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和团员的做法很是讨厌,认为是政治干涉了学术自由。但在他的心中,总归还是希望战胜了观念上的保守。 对于这几位先生的要求,杨震基本上还是点头了。但是他点出了几个人,必须要留在东北。其中就有眼下在佳木斯考察的王淦昌、饶毓泰、霍秉权,以及张文裕、王承书夫妇、吴征铠几个人。杨震希望几位先生能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