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听到崇祯的责问,杨嗣昌一时语塞,他皱了皱眉头,略一沉吟便说道:“皇上,臣刚刚也接到来自前方的战报,据臣所知,赵无忌在济南城把兵力一分为二,并派遣手下大将陈国宝,率两千骑兵精锐,前去营救德王了。” 崇祯听了,眯着的眼睛猛地睁开,心中更怒,“朕让他去营救皇叔,清军至少有数万之多,他居然只派了两千兵马?他莫非是在糊弄朕不成!” 眼看崇祯发怒,杨嗣昌一时也有些手足无措,“这个,嗯,皇上,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大人这么做,或许有他的考虑罢。” 赵无忌的行动,他其实也是看不明白,他和崇祯一样,有些摸不清头脑。 崇祯起初给赵无忌的旨意,看似困难重重,其实在下面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毕竟赵无忌是崇祯的爱将,能打仗能赚钱,按道理讲,崇祯是不会坑赵无忌的。 首先是收复济南城,这个用后世的话来说,可以说就是一道送分题,这明显是崇祯给赵无忌以立功机会。 清军此行目标不为占领地盘,只为劫掠人口和财物,所以济南城他们早晚都会主动放弃,离开此地,所谓的‘收复’济南,其实上到崇祯皇帝,下到朝中诸臣,皆都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 如今明显是皇帝想提拔赵无忌,故意让赵无忌立功,所以朝臣们也没必要在这上面强出头,免得招惹皇上厌烦,再说如今国难当头之时,难得有人肯出头做事,率军对抗清兵的,是以大明朝堂上下,对崇祯提拔赵无忌,委以重任的做法,大半都是抱着喜闻乐见的态度的。 至于旨意中的第二道命令,让赵无忌去救德王,在有心人看来,这其中也是有很大的操作和腾挪空间。 首先赵无忌手头只有六千兵马,此事朝中人尽皆知,清兵大军虽然兵分三路,但所谓瘦死骆驼比马大,三路清兵,无论哪一路,都是数万之众的士卒,这一点朝堂上的诸公心中也有共识。 所以在杨嗣昌看来,接到旨意的赵无忌,最佳的应对便是马上率领手下兵马,前去追赶多尔衮所部,哪怕只是做个样子也好。 这样一来,哪怕最终赵无忌没有追上多尔衮,也没有救回德王,或是追上了多尔衮,却战败亏输营救失败,这对崇祯多少都是有了交代,皇上并不会因此而责怪于他。 毕竟赵无忌只有六千兵,能击败数万清军,救回德王,那是意外收获,若是没能救出德王,崇祯和朝中群臣,也不会责怪于他,毕竟他手中兵力太少,失败的几率本来就非常大。 更何况,在这个各路明军畏敌如虎,皆都龟缩一隅,不敢主动出击的情况下,赵无忌敢于率军前去追击清军,在朝中诸公及崇祯的眼里,本就已经实属难得,这个时候便是他失败了,也不会有人苛责于他。 即使他失败,但是看在他率军六千,却敢勇战数万清军之众的份上,便是一向最为苛刻的朝中言官如刘宗周者,也不会因此事跳出来与赵无忌为难。 但赵无忌偏偏选择了一条让人看不懂的路。 他把兵力一分为二,自己率领主力去追皇太极,却只派了两千兵马去救德王,这在崇祯及朝中诸公的眼里,可就大有问题了,并且问题还不小。 后世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态度决定一切。” 皇帝这么器重你,有意提拔你,结果你拿皇上的旨意不当回事,还阳奉阴违,公然违背皇上的命令,这让一意提拔你的皇上,面子往哪放?若是诸位大臣都学赵无忌这样,违背崇祯的命令,那皇权的威严何在? 所以崇祯之所以会如此愤怒,是有原因的。 朕这么信任和爱护你,你却打朕的脸? “赵无忌简直是荒唐!有令不执!有旨不遵!杨嗣昌,你替朕给赵无忌修书一封,问问他是什么意思,朕让他去救皇叔,他居然去追赶皇太极!他还是不是我大明的臣子!朕的话,他究竟还听不听!”说到最后,崇祯皇帝的怒气终于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出来。 崇祯一怒,虽然谈不上伏尸百万,却也是很吓人的了。 杨嗣昌和薛国观二人难得见到皇上发这么大的火,两人俱是小心翼翼地低下了头,不敢再发一言。 看着两人战战兢兢的样子,崇祯心头怒火更炽,“朕已连下两封旨意,为何赵无忌却置若罔闻?德王是父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