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厚他从心里来说也是想要除掉对自己有威胁的几个藩镇,比如李从珂,再比如石敬瑭,这两个人已经是功高震主了,当时李嗣源在,那还没啥,毕竟他们两个一个要叫李嗣源岳丈,一个要叫爹,所以李嗣源不担心他们。可是李从厚不行,他的后唐已经风雨飘摇了。 当初李从厚刚刚即位的时候孟知祥就说到:“李从厚那个小孩啊,年纪小,没主见,软弱可欺,后唐祸乱不远了。” 说完这句话不久,孟知祥就造反了,他在蜀地建立了蜀国,历史上称为后蜀。 虽然孟知祥叛变了,可是这个时候的李从厚根本没啥能力去征讨他,只能任其自由发挥。 有了孟知祥这事,所以李从厚对于藩镇割据那是十分的讨厌,他觉得那些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自己撸下去了,所以削藩也成了他的一个目标(这个和明朝的建文帝是不是有点类似,靖难之役!李从厚是建文帝,李从珂相当于燕王朱棣,而且他们用的都是“清君侧”的口号,当时一开始都是处于劣势,造反纯属都放手一搏,死里求生。历史总在不经意间重合)。 削藩的对象,那也很好找,谁厉害,那就找谁,当时最厉害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石敬瑭,另一个就是李从珂,而当时李从珂既然已经决定造反了,立刻就开始联系周边的藩镇,再加上朝中大臣都说李从珂兵少将微,一打就败了,很容易平定,于是李从厚就信了,他准备先拿李从珂开刀。 可是说到让谁去的时候,大家又开始纠结了。很多人都知道马上就要天下大乱了,仿佛就李从厚一个人不知道而已,当时他任命了几个人,但是这些人都不愿意去,理由也很简单,这些人害怕万一失败了,咋办?李从厚饶不了他们,李从珂更饶不了他们,那时候就是死路一条,只要不是一条路跟着李从厚走到黑的,基本上没没人愿意接这个烂摊子。 最终这个伟大而光荣的人物还是交给了我上面提到的西都留守王思同,任命王思同为统帅,召集周边藩镇讨伐李从珂。 王思同一心为国,忠心耿耿,可以说是个好官,也是个好节度使,但是他的领兵才能,的确是不怎么样,只能说很普通,各路节度使一起,虽然名义上他是大领导,总统帅,可是基本上没没人听他的。 不过这么多人攻城,那还是很客观的,就算是各部之间不配合,就凭借着人数就能拿下凤翔。这原本万无一失的事情,最终却是搞的乱七八糟的,王思同溃败。 虽然王思同的联军一度逼迫着李从珂爬上城墙哭诉,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兵变。 在藩镇联合军里面,有一个叫张虔钊的,这个人一边督促着他的部下往前冲,一方面自己一个人在后面,他自己就不往前冲,还想着他的部下卖死命,这让很多人心生不满。 有了不满那就简单了,历史上重来不缺乏投机者,于是又一个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杨思权,这个家伙和李从珂内外联合,他对李从珂的要求就一句话:“事成之后,希望你能让我干个节度使。” 李从珂那时候已经是四面楚歌,别说是一个节度使,就算是一字并肩王,那也先答应了再说。于是李从珂回复了一个小字条,上面写着:“杨思权可为宁节度使”这就相当于一个承诺了。 杨思权得到了承诺,再攻城的时候,他利用军中的不满情绪鼓动大军反叛,赶走了张虔钊,这一支所谓的节度使联合征讨大军,很大程度上都是投机的产物,都想着建功立业,可是真要是拼命的话,很多人估计还是不愿意的。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张虔钊那边败了,随后其他的藩镇节度使觉得没胜的机会了,于是就开始新一轮的投机,又有不少人投降了李从珂。 一时间原本征讨李从珂的大军,变成了李从珂的大军,很多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柳暗花明又一村,李从珂从之前的必死结局,一下子恢复了过来。 他稍微休整之后,带着大军就跑到了西安,河中等地望风而降,李从珂的名气还是很大的,之前不跟着李从珂混,那是因为李从珂地盘小,兵少,没啥前途,现在不一样了。李从珂已经发展壮大了,具备了争霸天下的资本了,而且他们这些节度使也相信李从珂的能力,一定能击败柔柔弱弱的李从厚。 而李从厚听到了这个消息,当时他就震惊了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