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温润在他们面前,从来都是端着的,当然,偶尔也会跟他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啊,捉迷藏啊,总之,绝对不会对小孩子们敷衍。 他们正是建立是非观的年纪,温润是他们的第一个先生。 可以说是“启蒙恩师”了。 “温老爷,你是举人,当然不怕什么岁考,也没有必要,但是在下不行,在下已经上了年纪,没有年轻人的那股子机灵劲儿了,每一年的岁考都甚为艰辛……。”林老秀才一顿诉苦,卖惨。 温润却板着脸,无动于衷。 这个林老秀才一看就是个唯利是从的家伙,他以前是怎么渡过岁考的?温润不知道,但是现在,温润并不想帮这个忙。 他要是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自己读书,那么岁考也难不倒他。 可是他呢?收着束脩,还糊弄孩子们,只给启蒙,不给任何额外的教导,这是什么意思? 能启蒙的孩子都是小孩子,他们懂什么? 知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这个是一漏洞吗? 因为一般人的解释,就是说在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总所周知,五代十国是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但随后的宋代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但同样的,这么分裂的时代,上哪儿科举去啊? 故而那个时候的科举,可能会很混乱,同时,那么多国家,是不是承认彼此科举的有效性,也很难说。 且隋时才有的科举,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还不完善,一直到宋朝时期,这科举才勉强算是有了个大框,真正兴盛时期,乃是明朝,那个时候,科举的规定才完善。 何况,孩子们如果不问的话,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窦燕山,那他是哪儿的人?为何能在启蒙的《三字经》上留下姓名? 这都需要当先生的解释给他们听,同样的,也可以教导孩子们,将来你们有了孩子,就要好好的教导自己的儿孙,要想窦燕山一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不是让孩子们就知道死记硬背的好么! 许攸也听出来了,这位就是想请温润帮忙,求求情,希望学台大人能高抬贵手。 可是温润明显不想说话啊! 最后,大概是林老秀才觉得自己说了这么多,温润总该说点什么了吧?结果就看温润在认真的喝茶,把玩手里的折扇,就是不搭理他这个茬儿,这就让人尴尬了:“温举人,您……您看……是不是?” 到底还有点脸皮,没敢明说。 “请回吧林兄,岁考结果已经出来了,何必到处钻营呢?您也是读书人,应该明白,临阵磨枪,也没什么用。”温润抬了抬茶碗,他这是端茶送客的意思:“以后好好读书,既然教书育人,首先要先充实自己。” 看他都“端茶送客”了,自诩也是个讲究人的林老秀才,只好臊眉耷拉眼儿的走了。 东西送了,但是温润没收,也就拎着走了。 他走了,许攸才站起来,伸了个懒腰:“这都是什么事儿啊?林老秀才那私塾我是听说过的,树林场最早的时候,立了村子就有私塾的,不过林老秀才的妻子,是上一任私塾的独生女,这私塾也就传到了他这个女婿的手里,他的束脩倒是正常,可是树林场人家多,孩子更多,二百多个孩子,在他那里启蒙,一年到头也能赚不少,家里的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全靠家里的那点土地和他开私塾的钱过活,他教导孩子们也不认真,皆因为他的三个儿子都不成才,读书上没什么建树,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如今更是看他年纪大了,闹着分家呢!” “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啊?”温润觉得许攸不像是爱好八卦的人。 能知道的这么清楚,连人家闹分家都知道了。 “我家在树林场那里有一百二十亩地,家里的账房去那边收租,听那边的佃户讲的,说他们家租赁给佃户的佃租很高的,要不是撑不下去了,没人会租赁他们家的田地,现在的佃户,是因为家里人口多,还养了几头牛,这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