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39节


    “竟是韩大人啊!那指定能行。”

    在松州这些地方,韩彻的名声简直不要太好。要知晓当初就是韩彻来到松州,改革了漕运后,他们这些运河沿岸的百姓,自此就再也不用被官府征集去做漕民。

    松州百姓如今所越发依赖的棉纺织业,也是经由韩彻大力推广种植的。

    另外还有这价钱便宜又稳定的食盐等等,谁不知晓也都是由韩彻所提议,并实施起来的改革。

    而且这次除了圩田,在土地利用这块,韩彻还实施起了更为巧妙的葑田。

    此刻,台上的老师也着重讲述了李朝时期,以松州为代表所盛行的圩田和葑田的两种对土地实施的利用方式。

    “所谓的圩田,就是围堤铸坝,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面。”(3)

    “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并非李朝最先开创,但因为建筑维修这块耗费太大,一般的百姓即便知道办法,也是没能力去实施的。”

    “若是大规模的去修建,别说是古代的那些普通百姓,就是当时的李朝朝廷,在处于国库空虚的阶段,也不一定能拿得出来那么多的银钱。”

    “也就是朝廷在韩公的经济改革下,国库处于一个极为富有的阶段,才有了我们所知晓的古代劳动人民,跟自然做斗争的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创造。”

    “韩公在松州等地区所创造出来的圩田,内里开设沟渠,设涵闸……使其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水系网络。”

    “最为突出的就是洪期排洪,旱期灌溉,对水资源的一个灵活调配,如此便具有常保丰收的效果。”

    “同时,因为圩田所择选的地方水陆边缘效益明显,因此它还具有生态功能。比如周边的湖塘可养鱼,河堤和田堤可种桑……在这样的合理利用下,当地百姓收入可增数倍。”

    至于葑田,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都忍不住面露惊叹。

    因为所谓的葑田,也叫架田。

    它是一种以木缚为田坵,使其浮在水面上,可以按需移动起来的农田。(4)

    对此,很多考据党还去仔细查阅各种资料,想弄清楚这些农业知识还有超前的经济学知识,那位韩公到底是天生自己就悟出来的,还是因为在流放至安南或是柏州外放时历练出来的,又或是被人点拨教授的。

    实在是他所实施起来的这一切,太过让人震惊了。

    若说经济知识这块,还能说是悟性。可农业这块,说实话,如果没有亲身实践或是被人教授,一个前面十几年只读圣贤书的世家子弟,又是如何知晓的?

    于是越考究下去,便越是让人对韩彻曾经的经历感到好奇。

    只是这么多年的探索研究下来,依旧未能得到什么实质性的答案。但不管怎么样,都不影响在古代的那些改革家里面,韩彻绝对能占据到前列,受后世之人所钦佩敬仰。

    注1:出自《乾隆湖州府志》记载:永乐年间,棉花“遂遍于天下,其利殆百倍于丝、枲(即麻),自此而天下务蚕者日渐以少”

    注2:出自《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注3:出自《中国通史》:“圩田--又叫围田。在低洼田地周围筑围,围外蓄水。

    注4:出自宋 陈旉《农书》卷上:“若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丘,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溺。”

    第1M.zZwTWX.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