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蹦出一个叔孙通——在始皇陛下时为待诏博士,秦二世时封为博士,最终从胡亥手下逃走,识时务、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的人才! 周邈灵机一动时,就想起了诏书内容,没有指名道姓写明封孔鲋为文通君! 虽然就跟‘缓急’只有急没有缓一样,‘门裔’这个词,也只有(后)‘裔’而没‘门’(徒)。 但强硬曲解,也能解释为门徒后裔啊! 叔孙通是孔鲋弟子,儒门生员,怎么就不算是孔子门裔了? 必须算,名正言顺的算! “叔孙通,始皇帝陛下诏封尔为文通君,不速速接诏,又待何时?” 周邈宣读了始皇陛下的诏书,递向跪拜地上的叔孙通。 若说方才孔鲋还只是愤怒又隐忍,那此时诏封落到叔孙通的头上,真如雷霆降下,劈得全身僵直。 仙使心计,厉害如斯! 难怪!难怪方才说‘儒门非孔门’,实乃不满孔氏后裔在儒门的一呼百应! 但随即又仅用一封诏书,便断了孔氏族人在儒门中与生俱来的血缘荫庇。 怕是三五十年后,孔氏族人,自此便与寻常士人一般无二了。 叔孙通也是早早堪破仙使之意,方才见风转舵罢? 周邈:他说他原本只是想替始皇陛下捞一个人才,才把诏书给叔孙通,没想到还有这层意义。你们信吗? 但想到后来的孔家,诏封异姓儒生叔孙通为文通君,或许也不失为一步妙棋啊! 叔孙通:他说他原本只是想拦住仙使,别叫昨 日叱骂之事重现,拯救孔儒一门,别被始皇帝夷了三族,并无谋求富贵之心。你们信吗? 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富贵加身,当下哪容他拒绝? 叔孙通原地转向,面西向咸阳所在行了拜礼:“儒生叔孙通,接诏!” 叔孙通接过诏书,跟随而来的数百儒生是神情各异,但低眉垂眼,不敢发一言。 他们中也不乏昨日看了大典之人,此时如何敢多加置喙? 但还坐在地上的孔襄,陡然如梦初醒: “那诏书明明应当是……”我大兄的! 哪有尊师不受封,弟子反而封君的! 我大兄是孔子八世孙,他才是孔子正统门裔,应当封我大兄! 只是这次没用英布捂嘴,孔鲋自己就把幼弟的话掐了: “叔孙通,尔为儒家门裔,得仙使看重,当入咸阳。” “闭门思过,兼研修儒学,就如闭门造车。尔当入咸阳,方能研修出济世利民的儒学。” 在孔襄不可置信的目光下,孔鲋不仅掐断了幼弟的抗议。 还送了叔孙通一程,也遂了仙使之愿。 虽然这番话他说得艰难,言辞生硬,近乎咬牙切齿,脸色也难看至极。 但细枝末节而已,无关紧要了。 一直沉默助阵的冯去疾,此时倒是正眼看了孔鲋一眼。 这孔鲋倒也识大局,知道大局已定,叔孙通虽非孔氏族人却也是孔儒,总比孟儒或荀儒得势要好。 ——虽然孟子门生不显,荀子门生韩非和李斯都转了刑名法家。 对那幼弟和孔氏族人,也有一番仁爱回护之意在其中。 终究算是没堕了他孔子八世孙的名头。 叔孙通闻言,手拿锦帛诏书,郑重地向孔鲋执弟子之礼:“尊师之命,通莫敢不从!” 周邈若有所悟,而眼下发展皆如他所愿,他很高兴:“确如孔鲋所言,你召集儒生,携封诏入咸阳罢。” 就像叔孙通为刘邦改制朝仪时,是召集了儒生帮手,在更早之前投奔刘邦时,也是带了百多名儒生。 那叔孙通入咸阳,不也得带上几百儒生做帮手? 研修儒学,更甚至兼收 百圣、创制秦学,可是个大工程! 突然想到刘邦当初对付儒生博士时的干脆利落…… 周邈:刘季和叔孙通这对历史上的好搭档,凑一起工作,会配合默契、事半功倍的吧。 “……叔孙通遵仙使之令。”叔孙通视线扫过愈发僵硬的尊师孔鲋,心里都有些过意不去了。 说真的,叔孙通一人入咸阳就已经够扎心孔鲋了,现在还把儒生一股脑都带去咸阳…… “本使行程匆忙,既已祭过孔子,便要离去了。”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