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王守仁很干脆的回答。 是……的! 这没错。 你自己说的,穷究万物,皆可得到自然之理。 那竹子呢? “……” 弘治皇帝笑吟吟的看着这一场辩论,才一开始,就已充满了火药味,这令他更加期待起来。 其他人都默不作声,依旧沉默。 朝鲜国王李怿也已悄然的到了,在人群之中,他远远的看到了王守仁,根据刘杰无数次的描述,他几乎一眼认出了他,这个人……是师公。 那么……师祖是…… 他看到了方继藩。 师祖的样貌和年纪,刘杰也描述了无数次。 他一直惊叹于,师祖居然和自己一样大。 接下来,文素臣淡淡道:“格竹,非正道。” “错了!” 王守仁很不客气的道:“格竹是大道!” “好,我倒想听听,格竹是什么大道。” 王守仁徐徐道:“不格竹,如何知道格竹无法推究自然之理。因而,格物致知,并没有错,有些东西,你不去尝试,如何知道好坏呢?就如文先生,文先生读程朱,满口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敢问。文先生所格何物?” “先生学程朱,却不格物,却是号称满腹经纶,自称自己学富五车,已寻求到了圣人之道,那么敢问,这圣人之道,从何而来?程朱教先生格物,而先生却不去格物,却只从程朱的书中,学到了所谓知识,那么,先生又如何对得住自己程朱门下的身份呢?” “……” 一下子,所有人哗然起来。 这一句,真是直指要害。 你不是说程朱格物致知吗?好嘛,你格物了吗?你既没有格物,却只鹦鹉学舌,满口程朱,那么,这是程朱吗? 王守仁笑吟吟的道:“先生说学生反程朱,这是不对的,程朱之学,学生不但读过,而且了然于心。学生不但了然于心,而且按着程朱的方法,去穷究自然之理。因而,学生格过物,不但格竹,而且还曾今日格一物,明日在格一物,想尽了办法,去贯彻程朱之理。” “那么,学生再敢问,学生与先生,谁才是程朱真正的门人。” 这一句,真是痛快。 抓到了一点,直接把人按在地上,疯狂的吊打。 其实在来之前,文素臣早已预备了许多的宏论,为的,就是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吊打这个读书人。 可实际上呢,却被王守仁用一种奇怪的理论,打的措手不及。 通过观察事物,去研究万物之理,这话没错,可太绝对了。 因为这句话本身是很有逼格的,理学能昌盛数百年,绝不是浪得虚名。 可问题就在于,这些话,太空泛,听着,很有道理,每一句都有道理,句句都是经典,可事实上呢,没有意义,除了在哲学方面提供思考之外,拉到了现实之中,吓,这种话还用你说? 譬如王守仁,就真的抱着程朱的理论去实践,他真的去格竹了,结果啥都没格出来。 当然,有人大可以说,格物致知,这个物,并非只是格竹,可不格竹,那格啥呢?你说格啥吧,总要拿出点东西来在实践中去研究吧。 最终的结果,其实就是,有人格物,确实研究出了点东西,有人却一无所获,可实际上呢,人走上了社会,就算不去格物,谁不研究出点道理出来呢? 因而,所谓的格物,本质上,只是泛泛空谈,可能对于某些勤于思考的人有用,因而无数的读书人,抱着格物致知的道理,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可实际上,却又无用,因为人本身就是思考性的动物,你就算没学过格物致知的人,看到了事物,他同样会思考,思考出来的东西,到底好不好,不在于这个人是不是学过格物致知,而在于,谁更具思考的能力。 王守仁道:“所以,至始至终,学生不曾反程朱,程朱能格物致知,所以他们为大贤,可这世上,又有几人,可以通过格物而致知呢?学生敢问先生,先生乃当世大儒,名动天下,先生是否已经参悟了圣人大道,已经穷究出了自然之理?” 这是一个陷阱。 你说你没有参悟,那么,连你这样的大儒,都不曾做到格物致知,还想不明白圣人之道和程朱之理,那么其他人,就更无法做到了。 可你说,不瞎比比,我就知道了,咋地吧。 ?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