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电影跑了二十几座城市,第二部电影,肯定也不能例外,否则,外界会认为你不在乎! 当然,《夜·店》有一点小尴尬,八月一号公映,八月八号奥运会,你丫跟奥运会抢关注度吗? 所以,宣传周期实际上也就十来天,上映前的一个礼拜还有上映后的七天… 按照宣传计划,《夜·店》的路演,八大票仓肯定要去的,然后就是十几个二线城市… 兵分三路,徐争、黄博、吕潇然分别带队。 这样跑的话,其实也没那么累… …… 吕潇然这边忙着《解救吾先生》的后期。 这次,他全程跟踪、主控。 一部成熟的影片,拍摄工作只是整部电影流程中的前半部分。 属于电影工业流程的一个环节而已。 后期还需要一帧一帧的剪辑、配音、修片、调色,然后慢慢成型。 剪辑工作就是把导演拍摄镜头素材重新排序和选择,精炼创作进行升华… 《边境风云》要的是逼格,所以很多慢镜头,色调偏冷。 《解救吾先生》拍摄的素材有点多,偏重纪实性。 吕潇然在90分钟还是100分钟之间摇摆了几次,最终还是决定剪成了100分钟,中间有不少中国特色警察的细节,比方说办案途中电话响了很多次… 没办法,金盾影视希望展示出警察平凡中也有担当,没有什么比撂家人电话更能体现一个警察敬业的了… 即便是纪实风格,也不能完全平铺直叙,得有冲击性! 说到冲击性,必须要提《英雄本色》:小马哥去枫林阁酒家去报仇的情节,耳边响着《免失志》闽南语歌,画面中运用大量慢镜头来诠释影片的基调。 观众在看这一段的时候,会感到扑面而来的史诗般的仪式感。 气势磅礴,把人物及其感情都渲染到了极致,顿时引起观众共鸣。 《解救吾先生》也有这样的镜头,最后警察破窗而入的时候,慢镜头,声音全部屏蔽,只有刘得华的呼吸声… “…你是想用碎片化剪辑?” “对,时间线是主题…” “那…观众会不会看不懂?” “没事,《24小时》就是这么玩的,观众不也拍手叫好嘛!” “转场用饺子掉落?” “…可以,多给几个苹果树的镜头,毕竟最后确定位置是因为苹果树!” “行…” 杜媛完全按照吕潇然的要求剪辑,吕潇然就坐在她边上… 然后电话响了,吕潇然皱眉,准备关机… “你接一下吧,这都响了快十次了…” “…我都说了我在剪辑房,怎么一会一个电话!” …… 《雪豹》火了! 周卫国也火了! 很准确的戳中民族情绪这个点。 带动民族情绪,是以前很多爆款经典剧的一大特征,《大侠霍元甲》《精武陈真》等引发收视狂潮也是因为这种类型的剧能在极大地带动民族情绪。 后来的电影,《战狼2》《二十二也让人看到了民族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