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拎起鞭子抽儿子。 三个一起抽,实打实的揍。 皇帝态度明确,坚决不搞差别待遇, 搬救兵也不管用,皇后驾临,了解情况之后,只会让兄弟三个多挨一顿揍。 再入太医院的赵御医医术相当了得,徐皇后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从她挥鞭子的力道就能看出。 几次之后,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燧都老实许多,再有人参奏兄弟不好,绝对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世子心机深沉结交朝臣?谬矣!这是谦逊海量礼贤下士! 高阳郡王嚣张跋扈?大误!此乃果决直爽武人风范! 朱高燧任性妄为?胡说!那是聪明伶俐天真无邪! 朝臣们有点傻,朱棣老怀大慰,棍棒底下出孝子,古人诚不欺朕。 有人上疏,认为皇帝动不动就抽儿子过分了点。 朱棣眉毛一竖,这是朕的家事。 他揍儿子,关旁人什么事?咸吃萝卜淡操心。 再者说,没有摆上案头的奏疏,说他儿子这不好那不好,他会下鞭子抽吗? 大臣们也没辙,再不敢随便动心思。否则,就算自己看好那位被立为太子,也未必会念自己的情。万一闲着没事时,想起某年某月某日,某大臣上疏弹劾其兄弟,导致自己跟着一起挨揍,气不打一出来,预备找补回来怎么办? 大臣们想通了,朱棣的耳根顿时清净不少。 朱高炽继续闭门读书,临朝听证也是一副老实憨厚模样,老爹不问,绝不多说一句。私下里的小动作少了许多,除詹事府官员,绝不随意见朝中大臣,书信往来更是没有。 朱高煦朱高燧隔三差五到舅舅家串门,一心钻研“兵法”,明面上,极少同朱高炽起争执。 徐皇后喝着赵御医的药养生,朱棣安心处理国事,大明第一家庭进入了相对“和平”的一段时期。 据说,揍儿子,是高僧道衍给皇帝出的主意。 消息传出,道衍大师险些被朝臣愤怒的视线戳成筛子。 真相如何? 道衍捻着佛珠,宣一声佛号,黑锅贫僧背了,徒儿是不是该有点表示? 孟清和讪笑两声,感激归感激,不良门派什么的,还是坚决不能入。 乾清宫内,朱棣一身明黄色常服,坐御案之后。 兄弟俩站在老爹跟前,都是大红的金织盘龙常服,玉带乌纱,长眉入鬓,轮廓刚毅,一等一的英俊少年郎。 不能抱怨朱棣喜欢朱高煦胜过朱高炽,就算减少了宽度,朱高炽的文人之气仍多于武人,做老爹的,自然更喜欢像自己的孩子,就算是皇帝也不例外。 大胖孙子什么的,那要隔代。 朱棣不喜熏香,宦官宫人了解天子的习惯,从不在乾清宫点味道过重的香料。上行下效,朱高炽三兄弟一切向老爹看齐,也极少使用香料。 此时,站在朱棣面前的兄弟俩都是一身的清爽,除了悬再腰间玉佩和金牌,再无其他。 翻开朱高煦呈上的奏疏,朱棣先是一目十行,然后速度越来越慢,到后来,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刻进脑海。 安抚朵颜三卫,进一步挑起草原内部的矛盾,稳定边防,开互市,以商队入大漠,刺探消息…… 一条条,一项项,无一不契合他的心思。 看到最后,朱棣猛的一拍桌案。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