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弓箭了,不过腋下是软肋,而且肩部以上全无防护而已,不存在某些影视剧中一扎就死的情况,跟纸糊的似得。 话说回来,古代是有纸甲的,纸甲也特么没这么脆! 扯远了,撤回来。 着甲和不着甲的士兵,战斗力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的,然而即使是相对价格最为低廉的筒袖铠,也不可能真的装备十几万的屯田之军。 盆领铁铠就更贵了,基本只有禁军、宿卫两支全职士兵和曹操的虎豹骑有装备。有多贵?这么说吧,原本历史上的赵云赵子龙至少在长坂坡的时候也没混上一套盆领铁铠。 因为,只有筒袖铠可以像个肚兜一样把小阿斗放在铠甲里,贴身抱着,他当时要是穿着盆领铁铠的话肯定抱不了孩子。 所以比较闹心的是,禁军和宿卫表现好了也是要下放的,这就很闹心,你说人家新官上任,不让他们把铠甲带走吧,不合适,让他们带走吧,这铠甲消耗得也太快了。 朝廷的财政紧张啊! 所以刘晔上任以后刘协就给刘晔下了一个任务,那就是研发一种新型的,可以尽量做到全军装备的铠甲。 于是他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藤甲,给刘晔提供了一个思路。 刘晔也真的是不负众望,真的给研究出来了。 刘协先后试了刀砍、锤砸、箭射等多种方式来检验铠甲,差不多弄明白了这东西的原理。 这藤甲的制作工艺也算是非常简单,就是用青藤来编织成铠甲的样子,然后用桐油泡两天,两天后拿出来晒,晒干后再用桐油泡,泡完再晒,如此反复十余次铠甲方成。 经过反复浸泡桐油和暴晒的藤甲非常的有韧性,穿在身上也是不贴身的,这玩意穿身上就像穿了个弹簧一样,面对砍击和锤击都有着本不错的防御力,也足以抵挡一般弓箭,比之筒袖铠也差不多了,甚至还没有上半身无防护的缺点。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在面对刺击的时候表现稍弱,尤其是面对骑兵突刺时一扎就透,和没穿也差不多。 至于怕火,这就是神经病了,铁甲也怕火啊!真让人家整个火烧连营,穿什么甲又能有什么区别。 “制了多少副?成本几何?” “试制只有六百副,成本主要就是桐油,相比于筒袖铠来说可以算是很便宜了,而且编织铠甲可要比制作鱼鳞甲容易太多了,一般的篾匠都能干,稍微教授一下,普通妇女也能编,以朝廷如今的威望,直接发动百姓帮着咱们制铠就行,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我们找不到那么多的青藤啊。” 这藤甲肯定不会是三国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但几千年来从来也没能成为主流铠甲的原因也是如此。 这东西的制作方法确实很简单,青藤这东西确实很便宜,桐油也不贵,但青藤这玩意多产自山上,国内哪里的山最多?那肯定是益州、荆南、和江东了。 可问题是这些地方产青藤,却不产阳光,晒制藤甲必须要在连续的大晴天之下暴晒才能让桐油渗入,可特么这些地方哪有大晴天! 所以为了等晴天,这藤甲在南方的多山地区可能两三年都晒不好。 偏偏这玩意耐久还不高,穿不了多久可能就废了。 北方太阳多,但是青藤少啊,至少不太方便大规模的收集。 刘协想了想道:“必须要青藤么?如果……咱们把筐给拆了呢?行不行?” “那效果会差上一些,但至少防普通箭矢的远射没问题。” 于是,刘协又下令在朝廷控制地区内开始收筐。 万万没有想到,短短数日之后,愈来愈多的百姓自发的带着干粮来到了许都城下,把位于郊外的将作监都给堵了。 刘协听说这事儿后吓了一跳,还以为是因为收筐收出民怨来了。 这种事儿很难讲的,宋徽宗不就是因为收石头收到天下大乱的么? 于是他慌慌张张就跑来了,然后就是老套的,百姓两侧让路后跪伏余地山呼万岁的场面。 “发生了什么事,去问问,是不是有民变?” 关羽点了点头,亲自打马去问,不大一会儿,却是神色古怪地回来道:“问明白了天子,这些人都是篾匠。” “篾匠?” 正诧异呢,就见人群中一个颤颤巍巍的白发老头拄着拐杖走了过来,高喊道:“老人家,快快请起,到底这是发生了何事?你可以说出来,朕一定会替你们做主的。” 老头摇了摇头,露出满嘴已经悉数脱落的牙齿,道:“草民是叶县一代的一名普通篾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