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正式获得河内、上党驻军的监军权,其实已经是六月十七这天的事儿了。 不过,他毕竟只是监军,不是主帅,上任之后,还得先做一些内部统一思想、给将士们重新洗脑建立信心的工作,不可能马上出击—— 毕竟,之前沮授为了让大家安心打防守战,告诉他们防守消耗下去、把关羽渐渐疲敝,最终就能拖垮并转入反攻。所以,部队里上上下下蔓延的“如今是长平之势”的异端思想,沮授也没有刻意去抹杀,毕竟这种思想是可以被他利用的。 许攸来了之后,第一件事就得把这些思想的影响慢慢洗掉,让将士们重新认同“现在是巨鹿之势”,让军中所有稍微有点历史文化底蕴的将领军官,都建立起必胜的信心,然后才能传导给普通士兵。 至于普通士兵,他们个个都没文化,也不知道这两起分别发生在五百年前和四百年前的历史事件本末,所以他们的信心其实都建立在基层军官的基础上,军官们有信心了,日常传达下去士兵也就有信心。 这个活儿,许攸做得非常雷厉风行,但再快也得七八天的准备,加上其他由守转攻的军事动员、后勤变化,真正对关羽发动总攻,怎么也得是六月下旬了。 许攸暂定的总攻日期是6月22日。 从这个角度看,许攸这人虽然贪鄙、热衷内斗争权夺利,但总的来说智商也还是有的。并非那种利令智昏的弱智,跟长平之战时期的郭开之流卑鄙奸佞之徒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许攸是真的盲目自信,觉得自己的良策可以帮袁绍得天下(或者曹操),同时他自己也能两全其美得到顶级的荣华富贵、历史美名。他内心的本意并不卖主求荣。 包括十二年前,他劝当时的冀州刺史王芬图谋废汉灵帝另立合肥侯,他内心也是狂妄得觉得他和王芬真能成功,不是他故意卖王芬害得王芬畏罪自尽。 只能说许攸这人何来的自信吧。 另外,不得不指出一点:因为许攸的战争准备需要时间,所以,如果袁绍的情报系统足够谨慎,袁绍本人也有足够知错就改的度量的话,那么他们理论上其实还有悔悟的机会。 因为算算时间,六月十六日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南线跟周瑜、于禁对峙的李素,六月十二就已经推进到牛渚了。 换言之,因为沮授的反抗和争取,拖延了许攸上任的时间,所以许攸刚上任,南边的李素其实已经是因为三伏天的暑热、推进到牛渚后根本无力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 李素的部队转入了相持、在舰队上乘凉避暑,甚至即使分兵上岸了,也选择“包原隰险阻屯兵”,活脱脱就是一个兵家大忌。 他军中那两万袁绍军战俘改编而来的部队,中暑很多,战斗力大减,是非得休整不可。其他部队也有不同程度的非战斗临时性减员。 要是换历史上夷陵之战时的刘备,这样找林木荫凉的地方扎营,就该被陆逊放火了。 只不过周瑜也知道李素擅长兵法,看李素只有少量部队上岸找林荫处扎营、大部队还是留在江面的舰队上,觉得李素有阴谋在勾引他,所以没有发动反击。 但是,如果周瑜没有私心,他在发现李素的军队没有进一步进取、而且有“发生暑热疫病”的趋势时,他就该禀报曹操、进而禀报袁绍。 提醒他们可能有诈、李素得到的援军可能不是刘备的北线精兵和战略预备队,而是袁军战俘。 可惜,周瑜为了自己的私心,没有大公无私地设法通知袁绍。毕竟对他来说不管有没有诈,袁军全力出击对他都有好处,能减轻他的压力。说不定三伏天结束后,李素的兵力就被抽走一部分,他就活下来了。 毕竟,周瑜为了这事儿,已经下了太多血本、联络了太多外部力量。早在他决定放弃皖口、虎林逐步往东撤退的时候,他就已经把所有可以拉拢的对象都拉拢上了,不容任何一方退缩,必须各方努力一起发力把刘备和李素压制住。 当时,周瑜就不但琢磨着如何引诱劝导袁绍转入进攻,他甚至还利用东海海路派了不少使者船,往夷洲而去、通过夷洲绕过李素掌控的交州南海郡,直插林邑国。 然后告诉林邑王:李素这次为了彻底吞并吴越之地,已经把荆南和交州的绝大部分兵力都抽调上来了。 林邑国如果想收复九真郡,甚至交趾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