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从长江分叉出来的河口位置。 注意:不是汇入长江,而是从长江里分叉出来!也就是说,不是中江水位高于长江、中江水流入长江,而是反过来,长江水流入中江。 于禁不熟江东水文地理,一开始听到这个情况时还很诧异,怎么会有小河反过来从长江分流呢?难怪名字叫中江,说明这确实是江的一部分。 但既然是接受长江水的,这中江最后流到哪里?直接入海吗? 周瑜给他解答:中江从牛渚往东,一直会流入太湖,正是太湖的主要上游水源。所以部队驻扎在牛渚,就算保卫建业不利、被敌军登陆突破了,还有机会顺着中江开进太湖。 敌人的战船进不了中江,登陆的陆军部队阻止不了他们沿着中江水面撤退,绝对万无一失。 而只要进了太湖,后续肯定是有路可以逃跑的,既可以从太湖东岸经松江进入东海,也可以从太湖南岸的乌程水等江南古运河河段,由余杭县进入浙江湾。 (注:江南地区自古有把天然河道疏浚连接为运河的历史。勾践、夫差时代就开始修了,跟江淮之间的邗沟历史一样久,汉朝还一直有在使用。后来杨广修大运河时,邗沟和江南河两段都只是把淤塞废弃的吴越古河道重新疏浚出来。 主要就是因为南北朝的三百年,南方不用往北方运东西、变成了两个割据政权,所以运河才渐渐废弃的,需要南北统一后重修。加上鸿沟也是战国时魏国挖过的,所以大运河只有河北段是杨广自己完全从无到有新挖的,其他三段统统都是废河翻新) 总而言之,到了大海上,整个茫茫东海连成一片,李素还能堵截你不成?到时候于禁想继续为曹公效命,就算李素堵住了长江口,他们也可以贴着海岸线北上、从淮河入海口重新进入曹操领地,转个圈子由淮河入淝水入巢湖、转个大圈再到濡须口。 看在周瑜为他设想了那么周全的退路,于禁也是想赌一把绝地翻盘的。 加上他也早就把“李素得到了刘备大量北线精锐援军”的信息传递给了曹操,他也觉得曹操会说服袁绍采取主动反攻、分走刘备对南线的压力,等到那一天,整个全局就还有翻盘的机会。 所以,于禁最后跟着周瑜躲进了牛渚,依托中江和太湖作为最后备选退路。同时把对岸濡须口的陆上防务完全交给曹仁委托的李典等人,以及曹操后续派来的援军将领。 …… 于禁和周瑜选择后撤收缩力量、集中兵力等待总决战,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前后牵扯了半个多月。 等他们退到位之后,因为天气已经很热,差不多是初伏到二伏之间,李素就算可以发动进攻,也不得不熬一熬,不差这一点时间了,等过了三伏天再发动进攻—— 毕竟,“军中没有北方人和袁绍军俘虏”这一点,只是李素骗周瑜于禁的,不是真的。 李素真要是敢在南方湿热的三伏天发动猛烈攻势,他军中那两万袁军俘虏改编兵,首先就能疫病中暑趴下一大片。 所以,既然是为了用计,犯不着这样。已经逼得周瑜放弃了铜山、放弃了芜湖,一直退到牛渚了,最后的总决战,熬过二十天伏暑吧。 但李素的不动,也暗藏着杀机。只不过这个杀机从地理上来说,并不是眼前的,而是千里之外的。 话分两头,时间线回溯到五月二十八,也就是周瑜和于禁刚刚放弃南陵、开始往铜山撤退的时候。 上帝视角的视野范围,暂且从长江以南、拉到江北淮南,曹仁和李典的陆上防区。 李典当时就已经跟于禁沟通过了,还请示了曹仁。曹仁表示,既然于禁要跟着周瑜继续战略收缩,那么李典得负责的长江北岸江防堵口空间,会纵深越来越大。所以拼命调集兵力支持李典的机动防御,还通过夏侯惇向曹操进一步请求组织援军。 这个时间点,于禁之前对李素军情预估的证据,也已经通过曹仁、上报给夏侯惇了。夏侯惇稍稍汇总后,跟刚到的程昱一起参详一下,要是程昱也觉得没有诈,就会正式上报曹操。 好在农历五月底之后,北方麦作区本来就进入了农闲季节,北方不种双季作物,夏天没有抢收抢种,曹操的军屯屯田兵都可以完全进入军事动员状态。 所以,大约两三万规模的、今年原本刚刚调到新光复的原袁术占领区的军屯兵,很快动员起来,陆续从寿春和谯郡南下,支援淮南战区。 至于旧的守军部队暂时被曹仁抽走交给李典、而新的援军填补上来之前,会有点时间窗口,曹仁一时事多繁杂,也不尽注意,反正他早就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谁知,偏偏就在五月二十八日这天,新的意外又发生了。程昱刚要到任,就遇到了夏侯惇抛给他的一个新的棘手难题。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