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着分析着就有点义愤填膺,倒不是他喜欢掉书袋,而是他这人本来就熟读兵法战史,所以自然而然把《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话拿来、“楚、赵”二字对调着喷了一遍。 现在不是楚不救赵坐视秦各个击破,而是赵不救楚坐视秦各个击破。 正因为道理很正确,加上旁边的将领都是东吴一方立场,自然是各个义愤填膺,一起谴责吐槽了袁绍几句。 而此刻帅帐之中,除了这批武将之外,还有一些负责外交事务的文官,比如张纮等人。 他们原本是负责向曹操求援、协调友军的,偶尔也会要出使袁绍把南方战线的情况通报过去,请袁绍斟酌应对、做出声援性的牵制。 至于其他纯处理内政的高级文官,不会来虎林港前线,比如张昭之流,那都是宅在后方的建业或者吴县整顿军需民政。 此刻,张纮听了周瑜所言,也觉得自己该为江东再尽量尽一些力,便用斟酌商议的口吻说: “大都督,我军若是能稍稍撑过李素的这波攻势,我倒是可以舍了老脸,再速去河北求援一次,把这儿的危急近况跟袁绍哭诉、把形势的变化也点破,让他知道如今是巨鹿之势,东南亡则无敝可乘。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证明李素是真的让刘备把北方的精兵、或者至少是南阳的精兵,全部调到南线来支援了。 现在我们和曹军,与李素还一仗都没打,袁绍不会信的,他只会觉得我们为了诱他在河北战线由守转攻、多承担刘备的压力。 而且李素此人多诡诈,按您刚才的分析,就算李素真有十万人浮江而来,谁知道这十万人是不是滥竽充数吓我们的?如果多出来的几万人,都是后方刚刚扩招的新兵呢?甚至,是三个月前先主公兵败阵亡那次、被李素俘虏去的我军战俘呢? 沙羡-赤壁之战我军折损惨重,前前后后八万兵马丢在了荆州,其中投降和轻伤被俘的,何止两三万人?李素要是把战俘都改编了来与我们打,我们根本就没有证据向袁绍控诉,袁绍不会信的。” 周瑜直接一句话否决了这种可能性:“不可能!李素不会不知道某治水军之严、在江东士卒中得人心之盛。李素要是敢把他刚刚俘虏了三个月的我军战俘稍稍笼络就投上战场,只要是自成一军的。 我有把握立刻凭借威望恩义在血战中识别和策反这几部人马,李素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装备了一批依然心怀故主的敌人出来。” 张纮对周瑜的这番自信之言,倒是丝毫没有反驳,他知道周瑜治军确实恩威并施很得人心,部队士气很高。而且那些江东子弟战俘,毕竟籍贯在老家,家人也都在。 只要顶住第一波,让他们断了“跟着李素打回老家,依然能跟家人团聚”的念想,那么被周瑜再次策反的概率还是可观的—— 当然了,前面的前提条件也说得很清楚。如果周瑜军事上表现实在弱,让他们看不到希望,或者觉得跟着李素只要再打一波,江东就易主了,那那些俘虏也不会轻易反正。 人心总是复杂的,哪怕心怀故土故主,当兵的也都希望省事儿回老家,最好跟着强大的一方。 张纮作为外交人才,没法在这些纯军事问题上跟周瑜多纠结,他只是想尽量为争取外交利益找佐证。所以他继续换位思考、设想“如果袁绍也接受了这个说法后,还有可能会想到什么理由怀疑做局、拖延出兵”。 思之再三,张纮又查漏补缺到一种可能性:“大都督,我们就假设您确实治军严明得人心到让李素丝毫不敢用我军战俘这么快重新投入战场。 但是,即使如此,也还有一种可能性,会导致袁绍质疑我们这边危急情况的真实性,那就是李素有可能把刘备去年在河北俘虏的袁绍军老兵战俘、略加整训后挪到江南战场来跟我们厮杀。 这些人同样是老兵、有一定的精锐潜质,军心也稳定不像新兵容易惊慌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