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306章 当你觉得我还要谦虚一下,这个要价


尽快巩固其地位的。

    “再加上一块玉玺……似乎封个王确实挺合理了。”王允内心都忍不住这样想。

    当然了,他也知道这事儿没那么容易,因为他虽然近似大权独揽,但还得说服皇帝,皇帝十二岁,已经稍微有点见识了。另外,杨彪、士孙瑞、马日磾这些重臣、同谋,多多少少也要商量一下。

    玉玺这个筹码,就能拿来堵住杀董同谋的嘴,那俩朝臣也急需被认可“现在的天子已经不算被人挟持”的状态。王允到时候私底下一转告,大家都能支持。

    彻底想明白这些后,王允神色转向和蔼:“不知征西将军以为封什么王合适?”

    李素假装很顺其自然、完全没经过大脑:“征西将军原本为了北伐讨董,将幕府设在南郑,当然以汉中王为好。”

    王允脸颊上的法令纹一抽:“不行!此名有僭越之嫌——李中郎,别说你没有想到这一点。”

    李素不卑不亢承认:“是我有些疏忽了,不过,如若朝廷刻意回避,不是反而显得有疑忌之心?征西将军连玉玺都奉上了,还有什么好多疑?

    要不这样吧,我给你个办法——我过几日就离京回南郑,正式具表章上奏征西将军及幕府诸将佐功绩,并传国玉玺,一并送回长安。司徒可以说服天子,第一道诏书先愿封征西将军为汉中王。

    诏书到南郑后,征西将军自当以朝廷礼法辞让,咱也不用再辞了,就辞一次,而朝廷也在第二道诏书中改封蜀王,兵附加‘朝廷新定未久、道路不靖,四方依然扰攘,此非拘执虚礼之时,不得再辞’,而后征西将军便拜受蜀王之封,如何?”

    这里必须提一句,蜀王虽然是一个字的王,但李素说的蜀王显然是封地一郡的常见藩王,就跟“中山王”、“河间王”、“东海王”一样,没什么特别。

    这里的蜀指代蜀郡,而非蜀地甚至益州。

    王允当然知道这些常识,所以他的关注重点不在这儿,而是李素提出的“辞让之后,朝廷诚恳减封,以此诚意让受封者别再辞了,一锤定音”。

    封王虽然不比王莽已经有先例的“篡位禅让”那样要“三辞而后受之”,但稍微辞让辞让的姿态还是要摆的。

    当然了,分两种情况——如果是因为血缘,比如你是皇帝的儿子或者亲兄弟,那直接封王是没有辞让的。但远一点的汉室宗亲,因为对于挽救大汉有重大功劳,这种封王是要谦虚的。

    王允也就明白,如果朝廷第一封诏书给汉中王,第二封再给蜀王,那刘备是不敢第一封不辞就直接接受的,那样会被天下骂,对名声的损失说不定比封这个王得到的好处还严重,得不偿失。

    “你真能确保刘备会接受第二道改为蜀王的诏书?”念及此处,王允忍不住问。

    李素笑了:“你应该问,征西将军会不会在拿到第一道诏书的时候,就交出玉玺——至于第二道,还不是任凭司徒改换名分?”

    王允一想也对,刘备手上的筹码,在交换第一道“册封汉中王”的诏书下发的同时,已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彻底交付干净了。第二道的时候刘备手上又没筹码了,还不是任由自己稍微压压价?

    至于郿坞府库里那些钱财,等刘备的玉玺送到时,肯定也早就全部运回长安了,所以第一道虚高的诏书,只是一个“确保对方交付的框架协议”,交付之后自己还能压价出“实施细则”,对方却不能抬价了。

    这么一想,虚情假意先表态给汉中王,倒也没什么大不了了。

    “好,这两日,李中郎先在京城盘桓一阵,明日、后日我带你赴宴几场,与马日磾、士孙瑞等朝臣共饮,老夫也得取得他们的谅解。

    三天后,就请李中郎回去另写征西将军的表功奏章,并传国玉玺一起送回,表功奏章与玉玺到京之日,就是封王诏书下发之时——放心,你与征西将军麾下其他将佐,也都另有升赏。李素,我倒是想问问你的真心话,你是想一直跟着刘备,还是入朝为官?”

    李素深呼吸了一口:“我为征西将军效命,一为报恩,二为除国贼、却外敌,扬大汉威名于异域。不过如今大功基本告成,未来当然也会希望入朝,三公九卿,谁人不想。”

    这番表态是必须说的,这样才能降低王允对刘备割据的怀疑。而且李素也不怕说话说满了不好收场——他连“辞汉中王改蜀王”这样的条件都敢答应,显然是因为李素知道王允活不久了。

M.ZZWTWX.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