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的抗日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零年,八路军由三万人发展到近五十万人,民兵和自卫队发展到五百多万人,抗日根据地人口达到一亿;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八路军减少到三十万人,民兵和自卫队减少到二百万人左右,根据地人口也减少到了五千万人以下;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八路军发展到了九十一万余人,民兵和自卫军发展到了一千余万人,根据地人口再次接近达到了一亿人。 所以说,孟有田此时还是心里有底的。俺们这疙瘩不仅是山区半山区,而且地道战搞得最好,地雷战弄得也有声有色。如果在兵力、人口、地盘都扩大的大前提下,反倒损兵失地,那还有天理吗?自己还好意思出门吗? 而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的作战重点是平原,即便多田峻等身处华北的军官意识到了gcd力量的不断壮大,但大本营却并不支持他们的意见。这种情况只有在八路军突然发动百团大战之后,才有所改变。兵力不足,使得驻扎本地的日军难以采取频繁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因此,日军修公路,以机动弥被兵力不足;盖炮楼,采取堡垒政策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据点能由伪军来驻守,自然就能解脱大量日军用于野战目的。但现在,日军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时间来扩充和训练伪军。 正因为如此,鬼子修建的炮楼通常都是守卫有余,攻击不足。而伪军一直存在的两大问题:待遇和士气很难得到根本解决。加上装备和战斗力低下,很明白这点的日本人只好用少量日军控制伪军,以增强伪军的“进取”精神。 对于冯志送来的作战计划,上级非常重视,针对日军的堡垒政策,缺乏重武器及攻坚能力的八路军也在研究对付的办法,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是及时和必要的。为了策应此次行动,在确保区与敌人周旋的部队进行了一次佯动,游击队也加紧活动,以牵制日伪军,争取时间。随后,陈营长率领他的部队在夜里秘密潜行,以急行军的速度悄悄赶了回来。 计划已经落实,各部门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当然,除了少数几个人,整个计划并不为人所知,大多数人只知道自己的分工而已。 四天的时间过去了,在看似平常的气氛中,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全区的村庄共动员了八百多群众,在黄昏时刻已经集结于几个地点,在各村民兵的保护下准备行动。 夜,挟着凉爽的微风,吹过滴着露珠的高梁叶,吹过哗哗作响的树林,也吹过无数浑身发热而面容严峻的脸庞。 一声令下,人们开始行动起来。主力部队早已先行开拔,进入了指定的位置。现在走在前面和周围的是各村的民兵和地方干部,后面是背着镢头铁锹的老百姓,全是便装,也只有从身上背的器具来分辨。 “跟上,跟上,不要说话,不准吸烟。”低沉而严厉的声音不时在队伍中响起,听到更多的是杂沓的脚步声和压抑的咳嗽。 不得不承认,gcd对人民群众的动员能力是巨大的,虽然这次小破袭只是冰山一角,但已经能看出端倪。等到百团大战时,万人破路的场面才真正是壮观之极。 据点里,中队长荒井吾兵卫有些狐疑地抬起头,每夜的固定节目怎么没上演呢?在这些日子里,他已经习惯了在锣鼓和冷枪声中捂头入睡。而今天,有些过于安静了,虽然空气中弥漫的那股难闻的气味依旧浓烈,但他却有些心神不安。 自家知道自家的事情。孟有田等人对据点顶在喉咙上相当戒惧,百般花样要挤走它,而据点的守军也在痛苦中煎熬。冷枪狙击不断夺走敌人的生命,水源争夺,地雷封锁,夜晚骚扰,甚至被丢进封锁沟里的死狗死猫散发出的令人作呕的气味,也在折磨着他们的感官和意志。 荒井感到自己很可怜,身为中队长坐镇于此,而手下只有一个小队的皇军士兵,在对手零敲碎打的战术下,现在已经不足五十人。当然,从总数上看,据点内加上皇协军,还有两百多人,一个中队的规模,但皇协军的战斗力,实在令荒井感到愤怒和无奈。 突然,远远的传来了枪声,紧接着便密集起来,还夹杂着沉闷的爆炸声。荒井吃了一惊,刚抬起头,桌上的电话铃声响了。荒井抓起电话,只听到了“我们遭到敌人袭击……”,电话里就响起了“嘟嘟”的忙音。 一个连在民兵的配合下负责阻击小张庄据点的援敌,一个连负责拔掉公路上的三个哨岗,另一个连和区中队监视据点内的敌人。兵力不多,但被充分利用,而且有地雷作为助力。当然,计划是基于据点内的敌人在夜间行动谨慎,更不会倾巢而出的分析判断上的。实际上,敌人也确实小心翼翼,不敢冒着丢失据点的危险而盲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