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之辈,需得注意。”皮光业提醒道:“他们算是半个武人,更容易搏得圣人青睐。” 牛希济点了点头。 儒家本就衰微,内部还四分五裂。 世家大族过于权变,迎合上意,算是一派。 半文半武之辈,又是一派——这些人,与当年的所谓边塞派诗人差不多,靠军功来升官。 此外,还有寄情山水,与佛道走得近的儒者,甚至还有本身就是佛道的文人,比如这次邀请过来的几位诗僧、诗道等等。 喜欢写乐农、悯农诗的文人,还是一派。 至于他们这些主张恢复孔圣道统,排斥其他异端学说的,虽然声音大,支持者不少,但就总人数来说,其实占不到优势。更何况,这其中有太多意志软弱之辈,包括他自己。 内部分裂成这个鬼样子,做不到铁板一块,一致对外,难怪被武夫蔑称为“措大”,唉。 圣人开的这个弘文馆大会,意思意思得了,哄他老人家高兴,反正也改变不了什么。 维护儒家道统的事情,得慢慢来,不能着急。 二人说完话后,稍事休息,就又回到弘文馆。 韩偓在假寐,衍圣侯在鼓吹,其他人分成各派,仿佛一群乌合之众。 牛希济已经开始认真阅读《致治》三篇。 不好好领会思想,怎么润色? 你现在就得假装是圣人的忠实信徒,顺着他的思路,理解他的想法,然后才好下笔。 这个破会,也就是走走流程罢了,早点结束算了,反正结局不可能更改。 第088章 新势力 弘文馆开会讨论的同时,州一级的官员也纷纷发来奏疏,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人一当官啊,看法就不太纯粹了。或者说身不由己,不能再由着自己的性子说话,利益牵扯太多。 譬如云南道巡抚使种居爽,作为有名的儒门世家,他自昆州上疏,盛赞圣人的文治武功,并且认为,圣人的文治犹在武功之上,必将福荫子孙后代。 话有些肉麻,但也没脱离事实太远,邵树德很喜欢。 光靠打打杀杀,他得不了这个天下。或者即便得下了,也二世、三世而亡。 但他给这个天下留下了自己的东西,且无法磨灭,这才是永恒。 六、七两个月,有关《致治》这本书的讨论基本结束。 八月初五,由理蕃院副使种觐仙、绵州司马牛希济润色,邵树德最终审核的《致治》定稿。 全书共三篇,分《人口》、《通货》、《地理》三篇,洋洋洒洒数万字,作为官员预备役的基础扫盲读物、考试教材。 八月初七,发往少府,由名家制作雕版。 雕版制作完毕后,将交由内务府新成立的商务书坊开印,户部出钱,首印一万册,发往全国各道州的官员及四京国子监、弘文馆、集贤院等机构。 这是为了让天下读书人能够尽快接触到这本科举考试的必备教材。接下来他们是抄录也好,私下里印刷也罢,总之尽快扩散出去。 同光四年的科举仍然考原来的九本正经,同光七年(922)将第一次执行新教材。也就是说,全国士子有三到四年的准备时间,四年后的第一次考试,定然格局大变,谁能把握住改革红利,就看他的本事了。 当然,同光七年的改革并不止于此。 明年的科举增加了32个农科名额,四年后的科举,在此基础上,还将增加算科。考虑到整体数学水平低下,学生人数较少,因此全国只有27个录取名额。绝大多数道(16个)都只有一个名额,录取的学生水平多半还参差不齐。 但没办法,这是新朝雅政,必须用制度固定下来,省得被人做手脚。 进士、农、算三科,每三年录取167人,比起全国一万大几千的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