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晚唐浮生

第1147节


一帖。

    这一项考察的是背诵能力和记忆力。

    最开始就是只考五道,要求是“五经通三”,即至少对三道才算过。

    邵树德了解过,近年来被这一项刷掉的考生不少。

    “近年以来,此道稍坠。”他说道:“上至元辅,下及庶僚,虽负艺者极多,能贴经者甚少。恐此一节,或滞群才。”

    邵树德这话的意思是,让你们这些宰相来考帖经,都不一定能得60分。

    有些考生或受战乱影响,或因生计艰难,读书背诵的时间大大减少,这一项不宜过难,因为容易刷掉一些有真材实料、精于实务的实干派。

    “五经通二、通三皆可。”邵树德直接乾坤独断,降低了难度。

    以前是60分,现在40分也行,这给一些偏科考生带来了福音——有人默写填空真不行,但策论写得极为精彩,对国家大事有独到的见解,如此改革后,他们的机会更多了。

    “陛下,礼部曾提出增加对义考试,不知此事……”不光邵树德提意见,宰相们也在想办法改革,这会陈诚便提出了建议。

    “对义”考试就是阐述对某段经义原文的理解。

    这项考试也是近年来才慢慢提出的,历史上五代曾一度加入考试,放在帖经之后,即考完杂文、帖经之后考对义,三场都考完,再考策论——考试的顺序,其实也有过变化,有时候第一场考帖经,但晚唐五代的顺序是杂文、帖经、策论。

    听完陈诚的话,邵树德仔细想了想。

    “可以加进去试试。”只听他说道:“考五道,通三即可。”

    具体通几道,其实也是有说法的。毕竟录取名额有限,通三道是及格,五道全对也是及格,但在选拔之时,还是有区别的。五题对三题,只表明你不会被当场黜落,究竟能不能考上,也不一定。

    “策论不用改了,但考试题目需要更加切合实际,比如黄河治理、草原贸易等等,这两年的题目就很好。”邵树德说道:“如此,杂文、帖经、対义、策论,一共四场考试,题也不多,两三天便可考完。”

    “是。”群臣齐声应道。

    “最后,朕决定,将一年一考,改为三年一考,录取员额不变。”邵树德又道。

    此话一出,大伙稍稍有些震惊,但其实也在他们意料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夏已经渐渐不需要那么多官员了。

    在最开始的时候,邵树德为了拉拢文人,又是让依附自己的萧遘等人收卷子,接受考生投靠,又是提高录取员额数目,狠狠刷了一波文人的好感。

    一般而言,这都是自己人。

    大夏开国之后举行的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更是自己人。

    但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朝廷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剩余尚未控制的州县越来越少,对官员的需求已经没那么大了,那么适当降低录取人数,也就成了必然。

    一年一考与三年一考,是三倍的差距。

    当然,你也可以降低录取人数。比如去年录取了七十人,你可以降到二十余人,但邵树德觉得这样太折腾。每年都考,第一年没考上的学生直接就住在京城不回家了,如今甚至有在洛阳、北平住了十年之久的外地士人,实在有些夸张。

    还不如改为三年一考,明年三月没考上的,麻利点回家,两年多后再来。

    “诸位师长可有意见?”邵树德说完,看向众人,问道。

    “陛下圣明。”陈诚带头回道。

    “陛下圣明。”其余几人也陆续回道。

    失望么,肯定是失望的。他们还好,天下士人肯定更加失望。但说实话,现在就剩南方和西域一些地方没打下了,让你们去那当官,去不去?很多人怕死,多半就不去了。

    那就别叽叽歪歪!

    邵树德只关注武夫们的情绪,文人的统战价值,就当前而言,远远不如武夫。

    而经过今天这么一番商议,考试内容及流程大致也定下了:

    第一场杂文,考两道题,诗赋歌论表笺疏等多种体裁中随机抽取两种,考察你的写作能力。其中,表、笺等更是标准公文写作格式,作为预备官员,肯定是要精通的。

    写得文辞通顺即可,但你最好有点文采。考官也是人,在录取名额一定的情况下,文采M.ZZWtwx.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晚唐浮生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