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也难免乌江自刎。 李跃苦习了这么长时间的《尉缭子》、《吴子》,总结出一个道理,战场上其实没有那么多神机妙算,更多的是看士卒的执行力和意志,以及后方的国力。 吴起河西之战,五万魏武卒大破五十万秦军…… 纵观吴起一生,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平局十二次,无一败绩,也很少神机妙算,大多直来直去,正面硬刚。 汉朝的卫青也是如此,不玩花活,率强劲的汉军正面迎战匈奴,然后才有霍去病千里奔袭。 同样的还有千年以后的岳飞,面对不可一世的金人,大多也是直来直去。 总指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本身就是一种弱者心理。 而且强弱一向不是兵力决定的。 李跃觉得真正的名将,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候出手,激励士卒舍身忘死,一往无前。 韩信、霍去病那个级别的另当别论。 有了强军,自然会有强将。 仗打多了,名将也就出来了,就像羯赵,最开始石勒不过是一介农夫,种了三十年田,八王之乱活不下去了,纠合同乡组成十八胡骑,到处摸爬滚打,方才崛起。 如此一来,黑云山等于扩军至五千人。 黑云山人口近四万,排除老弱妇孺和病残,几乎所以适龄青壮都要从军。 但这也是时代特色。 全民皆兵几乎是必然,连山上的壮妇也经常弯弓搭箭,提刀握矛。 没人觉得苦,没人觉得累。 七曹立起来之后,山上自然有一阵的混乱期。 一个编户入籍就难度极大,编户需要登记一户的人数,核定田产、劳力、牲畜等等,关键很多既没有姓也没有名。 而作这些工作的人,至少要会写字、计数,还要纸张、笔墨、绳尺等等物资支持。 周牵忙的脚不沾地,将山上所有识字的人都召集起来。 纸张笔墨不够用,用竹板代替,每家一块竹板,以小刀刻之。 没名字的,现场取一个。 进度非常慢。 不过此事再慢也要完成,不编户入籍,黑云山就永远是一座山贼寨子。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李跃干脆开了一座尚武堂,也就是军校,五岁以上,三十以下,皆可入学,包一日两餐。 辛粲启蒙,教读书写字,李跃主抓思想、武艺。 这批人起来了,忠心肯定没问题,黑云山的所有问题也就解决了。 不过很多人对识字并没有兴趣,读书习字需要时间,还不如打猎捕鱼划算,因此十二以上的人来的极少,二十以上的青壮,基本要承担一家人的生计,更没有时间。 在李跃强令下才弄来了八百多人。 八百多人挤在一起,让辛粲头皮发麻,每天都在李跃面前叫苦连天。 李跃只能把月姬和当初的十几个少年都弄进去当了教习。 好在这时代的人异常刻苦,即便五岁的孩子也从不哭闹,认认真真的跟着读书,在沙地上练字。 魏晋时期,汉字总共不超过两万字,去掉一些生僻的,不常用的,也就两千七百多字。 一个一个的死记硬背,差不多一个月也就记的七七八八了。 而且在尚武堂的学习环境下,每个人都竭尽全力,特别是十多个二十岁上下的青年,颇有远见,看出这是一条快速上升的通道,下了死力,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练习。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有人六七天,就差不多能读写常用字。 派到周牵处,在实务中磨练,掌握的更快。 编户入籍常用的也就那几个字,又不是作文章,用多了也就熟练了。 越来越多的人手加派给周牵,大大提升了编户入籍的效率。 入籍之后,人心也就定了。 其他几曹也陆陆续续步入正轨。 山上偷盗、抢夺、欺凌之事大为减少,魏山虽然大大咧咧,但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处理各种纠纷,哪怕是乞活军旧部也从不偏袒。 “赵羊、孙黑石、范马儿、杨铁刀……凌辱妇人两百七十五人,抢掠他人粮食一千两百三十二斤,杀害无辜十七人,罪大恶极,证据确凿,尔等认罪否?” 魏山穿着一身盔甲,杀气腾腾。 吸纳的新流民,不可避免的与黑云山土著发生冲突,人性本来就是如此,歧视无处不在,江东土著们也没怎么善待过北方流民,称其为“伧子”,讽刺其肮脏鄙陋低下,充满了巨大的恶意。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