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靖明

第312节


想打下工业基础所需的基本资源。

    什么石油先不管,太远了。

    但是橡胶、煤、铁……南洋,北漠,那都是好地方。

    有些资源,大明不是没有,但开采难度既高,先留着也更好。

    只是远的地方,到时候要想运回来而且降低成本,也是个大难题。

    难啊!

    第287章 陛下何意修玄?

    在朱厚熜心里,大明的将来千头万绪,难之又难。

    纠结了数日之后,他也放下了。技术的进步本来就是以十年百年为单位的,对许多专业技术一窍不通的他,思考的着眼点都是远景。

    如今第一步,做好现有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就是足够有益于大明的事。

    剩下的,要交给教育,要交给时间。

    第一步要总结推广的经验,自然是与农业有关。

    养心殿内,随后数日都会迎来老农,还有明报行的一个记者在场。

    这词自然是朱厚熜提出的,而现在经常跟着朱厚熜跑的记者,是嘉靖二年的进士赵廷松。

    他觉得挺怪的:一边是正在筹备的腊月十五拜相典礼,一边是奉召来养心殿介绍经验的皇明大学院农学院供奉,还有顺天府奉召寻访请来的老农。

    朱厚熜要听,他得确实了解如今民间耕作的实际情况。

    在皇帝面前,等到他们熟悉了这个气氛,发现皇帝是真的在认真聆听之后,这些农事好手才渐渐放开拘束,敢说些东西了。

    “……这垄作法,也不都是好用,那要看是什么田。”现在他们就争了起来,“高田要种沟里,耐旱!低田要种垄上,防涝!”

    “那南方都是水田,怎么办?”

    “南方也有旱地啊!”

    赵廷松听着听着,忽然对皇帝说道:“臣读《汉书·食货志》,汉时搜粟都尉赵过曾有代田法。圳垅相间,次年圳垅相替,其中也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之言。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垄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每耨稍附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与风旱。”

    老农们听得晕乎乎的,朱厚熜点了点头:“可见自古便有此法,只是不曾好好传授天下。你说话简单点,让这几位老农听得懂。”

    赵廷松汗颜点了点头。

    这还不是因为看书的时候见到个赵字就留了心,现在凭借过人的记忆力想表现一下,却被皇帝稍微敲打了一番。

    “……陛下,这法子虽然好,却很费力,非得不懒,年年肯卖力气才行。”有个老农又道,“如果家中没有铁犁牲畜,那就更难。只要能好好伺弄庄稼,一亩地好的话,能多产一两石哩。水田俺们不懂,大概另有好法子。”

    “没事,就像老皮说的,南方也有旱地。”朱厚熜点了点头,“铁犁,牲畜,这两件事朕记住了。”

    他们说的是一种把地犁成一垄垄,每年在垄上和沟里进行轮作的法子。既好保持地力,也能防旱抗涝。农学院的供奉更说,种在这样的垄上,那洋薯似乎能结得更多,大略是因为土松、透气。

    但要这样子去精耕细作,确实更耗人力。

    大明不缺勤劳的农民,只不过以民间真实的情况来看,还真不是家家都能有牲畜和铁犁等好农具。

    谁都知道这些好,铁制农具出现也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只看佛山铁锅,一口大锅价格一两五钱银子,就知道铁制农具真正在民间的普及率是不会太高的。

M.ZzWtwx.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靖明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