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臣子再能干,那也是臣。宗亲再平庸,那也是皇室子弟。 除了个别胆大包天之人外,大部分人对皇室还是心存敬畏的。 襄郡王等人退下之后,裴清殊闭上眼睛,默默地在心里算了算,他这些个兄弟当中,还有哪几个没用上。 现在除了被囚禁起来的老二之外,裴清殊所有的兄弟都已经封了王,领着朝廷的银米。 裴清殊可不想用辛苦得来的粮食,养着那么多吃闲饭的。 从头按照长幼的顺序想了一遍之后,裴清殊发现他的五皇兄宁郡王,现在似乎还在吏部混日子。 宁郡王的人和他的封号一样,宁静淡泊,与世无争。 在延和年间,哪怕是皇子们之间的夺嫡之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状态的时候,宁郡王都一直保持着中立,和谁也不过分亲近,和谁也不过分疏远。 这样的性格也就意味着,他的行事风格非常保守。虽然凭着资历,在吏部混成了侍郎,但他就像个摆设一样,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 话说得糙一点,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裴清殊仔细想了想,老五这个人吧,文采平平,武功也一般。 理财不会,工程也不懂。 真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政绩没做出多少,孩子倒是生了一大窝。 第47章 裴清殊的这位五哥非常喜欢孩子,到目前为止, 膝下一共有五个儿子, 六个女儿, 差不多是裴清殊的三倍。 思来想去之后, 裴清殊发现唯一一个还算比较适合宁郡王的地方,就是慈幼局。 慈幼局是由朝廷建立的收养孤儿的机构,在延和年间四川地震和内战结束之后,曾经在裴清殊的提议之下短暂地存在过一阵子。 后来由于朝廷不够重视、经费不足等原因,除了京城的慈幼局之外,其他地方的几个慈幼局都渐渐地难以维持下去。 裴清殊继位之后,曾经试图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重振地方的慈幼局, 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其实说白了, 也是因为裴清殊接手的这个国家千疮百孔, 需要他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一时之间没有把兴建慈幼局放在优先位置上就是了。 现在,裴清殊觉得是时候,将重振慈幼局之事正式提上议程了。 下旨让宁郡王总领此事之后, 裴清殊特意去了慈安宫一趟, 请傅太后帮忙。 傅太后出身于荣国公府,家底丰厚,出手向来十分大方。 听裴清殊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傅太后就带头捐了五万两银子给慈幼局。 傅太后这么一掏腰包,不仅仅是后宫女眷,就连朝中大臣、各府的女眷, 也纷纷效仿,慷慨解囊。 不过半个月的时间里,京城慈幼局总局就收到了超过五十万两银子的善款。 裴清殊并不满足于此。他还叫来吏部官员,将各地慈幼局的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施政绩效的一项重要标准。[1] 如此一来,朝廷上下捐助慈幼局者无数。 裴清殊挑了几个捐的多的,在大朝会上称赞了一番之后,捐款的人就更多了。 在朝廷的大力倡导之下,慈幼局很快就遍布了全国。 还有一些官员,早年犯过一些错误,贪了不少银子。现在见裴清殊严查贪腐,除了尽量填补亏空之外,也捐了不少银米,以求心安。 据裴清殊所知,后宫里在太后之下捐的最多的,就是皇后。 其实宋皇后虽然出身于恪靖侯府,但她并不是恪靖侯的女儿,而是侄女。她父亲虽是裴清殊的启蒙老师,在延和年间还是阁臣,但宋尧为人清正,既不贪污,也不受贿,只老老实实地领取朝廷俸禄,所以他们这一房的家底说不上多丰厚。 直到裴清殊当上太子,封宋尧做了太子太傅,宋尧这一房的手头才算宽裕起来。 宋皇后这一回一下子捐了四万两银子,裴清殊不禁有几分替她担忧,怕她太过勉强自己了。 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