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水网交通开始能织布、陶瓷等进行精细化的分工;后者依靠廉价的人口和天府之国的优秀土地对钢铁煤工业进行了深入的扩展。 蜀中的煤炭铁矿发展得十分兴盛, 尤其是在多年研究总结后, 已经开始大范围推广新的炼焦室,不再是先前那种修个坟堆一样的小窑, 而是数个大小房间,底下有隔热层,通风道的大炼焦房。 这样的炼焦房不但一次能出更多的焦炭, 还能用通风管将其中的煤气也收集起来, 供给炼铁, 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直接燃烧掉。 铁高炉的建筑也一个比一个大, 传过去的煤气可以直接在有蓄热室的火焰炉里燃烧,产出的铁水已经接近于钢水了, 只是控制含碳量还在摸索中, 每次出炉的铁水质量有波动。 但再波动, 产量和成本都是完全不用担心的。 蜀中的煤铁矿在都江堰附近, 有水道,有人力,有资本,极适宜煤铁联合体的发展。 如今,蜀中已经专门开设了学堂,培养他们的专属工人——这对原本的铁作坊造成了巨大打击,如今蜀中的铁匠铺大规模倒闭,只剩下一些传承日久的铺子靠着底蕴在坚持,正在努力把自己从铁器匠人,变成一个铁器批发商,开始涉足修锅补锄的细小活计。 …… 这些都是蜀中官吏的政绩,他们在奏书里百般暗示自己是多么钦佩陛下的眼光,愿意追随左右,此许功业微不足道,不敢在您面前表现,这只是我微薄心意罢了…… 做皇帝嘛,赵士程早就学会在繁杂如烟海垃圾信息里提取关键了,钢铁产量是一个国家工业的基础,按户部做的统计,如今大宋铁产年量已经达到两万万斤,看起来是很多,但只要想想,平均下来每户也不过就是几斤罢了,如今一口大铁锅也不止十斤,大宋的民间,完全有能力承受更多的钢铁产能。 无论是农具、车马、军械、铁器的应用范围实在太广,将来推广火器,也会占一个大头。 赵士程已经准备让太原府的工坊过去取取经,工业上,很多细节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的,必须深入体会过才可。 放下奏书,赵士程又看起了其它书文,西北那边传来消息,西夏今年颇有异动,常在边界劫掠,西北刘仲武部的意思是,要不要再和西北打一仗。 关于西夏的动向,赵士程倒不是很意外,在他崛起后,西夏这些年日子过得不是很好呢,可以试试打一场,免得军备废弛。 - 西夏嘉宁军治下,盐州。 冬季大雪,苍茫的北风呼啸而过,大片的雪花将草地覆盖,牛马都躲在了避风的草场,但在结冰的盐池上,依然有披着破旧皮袄的奴人正辛苦地凿冰取水,虽是冬季,他们依然要取得大量的盐。 盐州靠近大宋的泾原路边城,却有四个大盐池,产出的青盐味足、色青、粒大,是整个河西和陇右都有名的好盐。 以前,因着大宋禁止西夏以青盐做交易,西夏还专门与大宋打了几次大战,而前几年,大宋主动与西夏商议,只要愿意将青盐交给大宋,那大宋便按固定的价格,收购西夏所产的青盐。 西夏与大宋吵了许久,终于同意,以大宋官盐一成的价格将青盐给大宋包销,但西夏不得泾原、秦凤、河东等路走私青盐。 西夏同意了,因为大宋虽然把价格压得很低,可要的数量却极大,同时也可以直接用青盐抵扣大宋的货品,这对缺少金银铜钱的西夏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至于走私的路,既然是走私了,那他们怎么管得了呢? 但让西夏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大宋有了西夏青盐后,不再费力从中原解池调池,而是直接用廉价的青盐倾销西北各地。 这比以前便宜十倍的盐引发了西北平民的大范围抢购,到后来时,这些珍贵的盐甚至被他们用来腌菜腌肉。 同时,西夏人还发现,因为西北盐价过于低廉,以前走私的商路因为利润暴跌基本都改行或者不做了,大宋完全拿捏了青盐销路,虽然没有再压价,却也让西夏颇为不安。 唯一能让他们感觉到安慰的是,无论他们产多少盐,大宋都愿意购买,这大大地缓解了西夏的财政,也因此,西夏国主征发了上万民夫,下令扩产盐田。 风雪之中,盐锅中铲下的青盐被封在布袋里,堆成一座座高山。 “又没有石碳了!”一名西夏人屋子里烦躁地扯下帽子,露出已经长出一点头发的颅顶,“陛下有令,要赶在年节用盐之前,再煮三千石盐!” 盐州附近,都是草地,草原之上,柴火贵如金,牛粪之类的燃料根本没有多少,直到前些年,大宋大量送来廉价石碳,不但解决了草原上的生火之难,还大大增加了M.ZzWT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