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已然死了。”老书吏一阵后怕,又问:“那我如今算平安了么?” 刘鉴摇摇头:“貔貅可挡一时,却挡不了一世,何况还断了角。你看这貔字,要是右侧去了一撇一横,还剩下个什么?” “一个凶、一个比。”老书吏说到“凶”字,语气不禁颤抖起来。 “不错。比者,双也;凶字成双,乃是祸不单行之象。何况旁边还有个“豸”字蹲守着,那就更是凶险,”刘鉴顿了顿,又说,“我才刚掐指算了算,应该就在这几天。” 老书吏听到这里,“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住刘鉴的大腿连声哀告:“大人救我,大人救我!”刘鉴瞥了捧灯一眼,心说都是你这小厮给我找的麻烦。他伸双手把老书吏扶起来,宽慰说:“此劫虽然凶险,倒也不是无法破解,但你须得把这些天发生的事儿原原本本说给我听。” 捧灯赶紧拖过来一把椅子,扶刘鉴坐下。老书吏喝了口茶,定了定神,把自己这十几天来所发生的事讲给刘鉴听,巨细靡遗,一讲就是半个多时辰。大多是寻常小事,捧灯完全听不出有什么异样,在旁边不住冲盹儿打瞌睡。好不容易讲完了,老书吏问:“可有解救的法子吗?” 刘鉴轻摇折扇:“可还有点别的事儿?”老书吏为难地说:“实在想不到了,总不用连吃饭睡觉也都告诉您吧?” 捧灯在一旁忍不住插嘴:“你看沈万三那事儿呢,怎么不提?”老书吏搔了搔头:“小人只是围观,又与我无涉,说了有啥用?”捧灯拍了拍桌子,大声喝道:“有用与否,唯吾尊主所言是听!”刘鉴一听“沈万三”这名字,有些无奈地抬手捏了捏天明穴:“说,你都得说。” 于是老书吏又把刚才给捧灯讲过的话复述一遍。刘鉴听完问:“就这些了?”老书吏连声称是,刘鉴脸色微微一沉:“那就恕在下无能为力了。”起身要走。 老书吏慌忙拉住他的袖口:“大人您哪儿去?” “你既然不肯老实说话,我又怎么帮你?” 刘鉴说罢,转回头来直视着老书吏,直看得他低头不语。捧灯听了,跳到老书吏身边,虚声恫吓道:“好你个老猾头,到了这份上了,还不肯实话实说,真是自作孽者不可活!” 老书吏犹豫再三,终于吞吞吐吐地回答说:“其实……其实那天,皂吏们打死沈万三以后,不少人上前去践踏尸身。我、我也上去踩了他几脚,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那沈万三死后,埋在哪儿?”刘鉴问。老书吏一指外面:“就在校军场北边儿,离此也不过二里多地。” 刘鉴看看天色,已是正午时分,便吩咐说:“捧灯,跟我回家去取罗盘过来。” “早给您备着呐!”捧灯得意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半尺见方的大罗盘,“我怕您万一碰上什么事儿,故而天天带着。”刘鉴也不知该夸这仆人乖巧周到,还是该骂他无事生非,只好微微苦笑。他又回头吩咐老书吏:“你取来小米三两,熬成糊,用红糖水拌过,把家里前后两道门的门缝都糊上,有剩下多的就涂在朝北的墙上;再做一个纸人儿,上边儿写清楚自己生辰八字,镇在貔貅底下,用红丝线和你手腕牵住。门不可开,线亦不可断,否则谁也救不了你。就这么坐着等我回来。” 主仆二人出了门,刘鉴径直朝南而去。捧灯急忙叫:“尊主,北在这边儿哩!”刘鉴也不理他,继续朝前走,捧灯只得匆忙跟上。走出去大概一里多地,刘鉴才对捧灯吐出两个字:“多事!” 捧灯不解:“爷您不是要去沈万三坟前堪舆么?”刘鉴斥道:“又不是择日下葬,给坟地堪什么舆?我本来只是想找个取罗盘的借口离开,却让你给搅了,害我多费了好一番唇舌。” “啊?”捧灯张开大嘴,“您不想救他了么?”“我正是要救他,才这么做呢。这事颇为蹊跷,需得细细地查访。看那老书吏的面相,是个浮躁好动的人,只怕会四处乱走,妨碍我做事,所以才找个借口让他老老实实呆在家里。” “那小米糊门、红线栓腕……” “对呀,把门缝糊了,手腕栓了,他就不敢开了门出去乱蹿,只好呆在家里——其实没别的功用,”刘鉴看看捧灯,长吐一口气,又解释说,“我看他印堂虽有黑气,还不至于立马应劫,不必担心。”捧灯问:“那咱现在去哪儿啊?”刘鉴指了指远处的牌楼:“顺天府。沈万三一事,疑点颇多,要是我推算不错,这个老书吏的劫数不过是旁枝末节,只怕后边儿还有更大的波澜等着哪!” 沈万三 沈万三并不仅仅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1979年修订本《辞源》记载:“沈万三,明吴兴人,字仲荣。后移居苏州。m.zZwTwX.com